祖雷
近年來,蘇北農村在脫貧攻堅上創新了許多工作方法,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扶貧致富方式,改變以往走馬觀花,隔靴搔癢的扶貧做法,做到包村包戶,精準施策精準扶貧,在做好一戶一策幫扶機制上,又創新扶貧幫扶機制,讓上面扶與下面需有效對接,提高扶貧的效果,使蘇北農村貧困人口均能切實享受國家發放的各種福利。在脫貧攻堅的實際工作中得知,脫貧只有和政府部門、企業、科研院所、企業相結合,由此才能獲得脫貧攻堅大勝利。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凝聚農村脫貧合力
農村脫貧攻堅工作有多個環節,在真正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每個環節的相互銜接、相互配合、貫徹落實。
第一強化治懶手段;治懶是脫貧的基礎,因此脫貧攻堅工作首先需要將思想引導放到重點位置,引導參與脫貧的組織和個人思想達成一致,在此過程中既要落實思想是脫貧工作的先導性力量,又要堅持脫貧攻堅始終處于扶貧全過程理念。
第二強化政治意識;如果參與脫貧組織人員沒有較強政治意識,那么就無法保證能遵守紀律和堅定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那么就會失去前進目標。所以需要統一群眾和干部思想,樹立抓民生、抓服務、抓基層黨建和抓經濟發展等協同發展的理念,堅定脫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務實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第三強化監督問責;要強化監督問責力度,對扶貧攻堅工作不力的相關部門和個人要給予嚴厲處置措施,將壓力傳導到基層,層層落實。同時組織縣鄉村干部召開脫貧工作培訓會,嚴格要求廣大農村干部根據黨風廉政建設要求和脫貧攻堅工作要求約束自身行為,促使國家制定的各項惠民政策均能落實到實處。
2脫貧工作結合農業堅持科技有效扶貧
眾所周知,蘇北農村貧困地區和農戶缺乏致富項目、資金、投放市場等,但其有勞力和土地的優勢也在逐漸失去,加上這種傳統低效的手工勞作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產品缺少特色,因此農業生產沒有較好的收益,必然導致無法擺脫貧困。所以在當前只有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發展道路才能有效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同時加大設施農業的投入和研發,在反季節栽培蔬菜和農產品,利用自然氣候的選擇性,可以周年生產和對外供應高檔和新鮮蔬菜和果品,因此其經濟效益比露地栽培高很多。
在脫貧工作中通過利用國家補貼政策和銀行提供的小額貸款有效解決貧困農戶在農業生產設施中投入的資金困難現情況,請專業的技術人員為農戶設計出規模化養兔、養豬、養雞、蘑菇、蔬菜等脫貧攻堅高效種養模式,引導農民增加學習興趣,讓農民主動參與到實施農業生產中來,通過多種有效途徑,讓農戶自然而然獲得較多的經濟效益。此外還堅持運用科技扶貧,通過對主導產業進行培養強化促增收的內生機制,從而不斷提高產業實力,幫助農民實現脫貧。
3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發揮企業主力作用
在蘇北農村地區,一般貧苦農戶有兩種情況,一種為有勞動力但缺少致富途徑,另外一種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出現傷殘且需要社會救濟。
對此加快勞動力轉移能促使貧困農戶增加收入,因此需要為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通過引進“三來一加”密集型勞動企業,增加當地農戶的收入。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應堅持因地制宜以及境內外、就地與外地以及內部和外部相結合原則,同時不斷強調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轉移政策,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向勞動力密集貧困地區增加就業崗位,更要鼓勵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其中企業是就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經營單位,也可巧妙地將企業和農村勞動力相結合,進一步促進勞動力轉移,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目的。
對家庭主要勞動力出現傷殘且需要社會救濟的農戶家庭,要加大幫扶救助力度,增加幫扶的資金和物資,確保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對一些主要勞動力出現傷殘的根據其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救助和再創業幫扶政策,鼓勵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力更生,聯系相關企業和單位,加大對傷殘人士的使用,幫助其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維持正常的生活。
4結語
總之,脫貧是國家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江蘇實現全面小康的短板,也是蘇北農村貧困地區人民最為迫切的需求。在整個脫貧攻堅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員始終樹立人民利益為第一的思想責任意識,凝聚農村脫貧合力,同時將脫貧工作和農業科技相結合,為農村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加提高農村脫貧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