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
濕地農業是指在人工復合的手段下,在天然濕地基礎上進行稻田、魚塘、水庫為主體的農林牧副漁的綜合發展的生態系統。目前,濕地農業在我國糧食經濟作物輸出和農副業產品輸出上都占較大份額,并對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目前我國濕地農業發展概況
濕地一直是我國農業開發的主要對象,為我國的農業生產提供水源支持,同時具有提高水質、抗旱、濕潤氣候、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的作用,一直以來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優質的自然條件。但目前面對我國日益增多的人口,濕地農業與濕地資源環境保護形成了相應的矛盾,我國日益增長的人口對食物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大面積開發濕地農業也造成了濕地面積的不斷喪失。據悉,我國40間大約喪失濕地面積約120hm2,對濕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發展,導致濕地生態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大多不科學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僅破壞了濕地的環境,同時也忽略了濕地農業的經濟效益,使濕地沒有發揮出自身優勢。
二、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
首先,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一直以來對濕地的開發只是看重經濟利益的發展,并沒有對濕地農業發展整體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從而使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價值受到了忽視,導致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主要體現在:對濕地開發不合理、不科學,例如使濕地轉為農田;由于燒荒等現象導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和自身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自身的修復能力減弱;大面積的濕地開發使生物的多樣性遭到破壞;農藥及化學工業的污染導致濕地內水質受損嚴重。其次,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缺少系統科學的開發理論指導,濕地農業的發展模式是區別于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所以對濕地農業的發展結構、功能、價值等方面都要進行新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而目前,對于濕地農業缺少完整的科學開發理論指導,濕地的保護也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規劃;對于濕地的開發和保護也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和法律規范,對濕地生態系統也沒有進行網絡化的實時監測;對于適合濕地農業發展的技術也沒有具體的實驗論證。使我國濕地農業的發展一直采用傳統的粗放經營方式,導致了濕地農業經濟價值的浪費。最后,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缺少國家政策的支持,近些年國家倡導退耕還濕,但是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和規章制度,許多農民還濕后補償款沒有得到落實,沒有了生活來源,使農民只能繼續耕地,所以沒有完善的退耕補償制度和政策指導,農民一定不會放棄耕地。
三、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分析
(一)完善濕地農業保護政策
根據國家出臺的相關濕地農業保護文件,指導各地開展濕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進行總結和匯報,抓住國家展開的規劃編制工作。各地區要認真進行研究,把濕地農業發展與各地區經濟利益發展相聯系,積極主動的吸取國內外濕地農業保護管理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形成完整政策理論規劃,為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技術支持。
(二)完善濕地農業管理制度
濕地農業科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發展才是實現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所以要堅持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政策法規來發展濕地農業。目前,國家把生態列入國家發展的“五位一體”當中,說明國家越發重視對生態環境發展的規劃與管理,所以要爭取更加有利于濕地農業發展、保護和管理的各項政策。要建立起一整套的濕地農業開發、保護、管理、檢測于一體的相關標準和制度,推進我國濕地農業朝著制度化方向發展。
(三)利用科學技術實現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對于濕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相當嚴重,如若實現濕地地區可持續性發展,同樣也要做好濕地生態的恢復工程,實施一些能夠提高和恢復濕地生態的工程。因地制宜的進行,使濕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實現濕地保護和利用的高效統一。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展開工作:一是加強實際性的探索,進一步深入研究濕地農業的應用技術和保護方式,例如怎樣使濕地生態系統與環境變化相適應,如何對濕地進行有效的恢復等;二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探索濕地農業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模式,進行示范基地的建設和濕地農業科學技術交流平臺的建立;三是對農民開展濕地農業及其相關生態系統的理論教育和技術普及,加強公眾保護濕地環境的意識教育;四是國家應積極展開我國濕地保護專家與國外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充分吸收國外成功治理濕地的經驗和管理模式,并結合我國濕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理念與技術的研究;五是對濕地農業相關管理人員要進行專業技術和理念的培訓,指導他們學習相關知識,以便應用到濕地農業保護管理中。
結束語:
濕地農業的綜合開發利用是我國當今和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對國民經濟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加強濕地農業的保護管理工作,對于濕地農業的開發并不僅僅是耕地的利用,更要把握好對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用。這樣能全面的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利用和保護,同樣會提高經濟利益。因此,濕地農業朝著科學化、制度化、法制化發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也是保證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