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西夏鎮位于黃泛區腹地,土壤肥沃,宜于耕種,耕地面積近6萬畝,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流轉土地近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為主,發展最快的是種糧大戶。種植類專業合作社共有41家,現在還運轉的12家,耕地經營規模200-500畝的共有2家,平均租地成本1000元,畝均純收益342元,社員數量10戶以上的有兩家;平均租地成本880元,畝均收益286元,家庭農場0家;種糧大戶共有49家,其中耕地規模50-100畝的43家,平均租地成本647元,畝均純收益400元,100-200畝的4家,平均租地成本650元,畝均純收益442.5元,200-500畝的2家,平均租地成本575元,畝均純收益350元,都沒有烘干設施。
目前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信息不對稱,想往外流轉的沒有門路,并且即使流轉出了價格也很低,想流入的不知到哪兒去找地。
2、缺乏專門的流轉服務平臺,有了信息后還要解決是否敢于放心地流轉土地,對土地轉入者和轉出者存在著同樣的困惑,轉入者希望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轉出者希望不喪失對承包土地的支配權,保證自己的土地隨著物價水平的變動而能有所調整。
3、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是,成立合作社的初衷不純,41家專業合作社只有1家社員數量是44戶,一家是15戶,其余的都是5戶,這39家合作社不排除個別人是沖著國家的扶持資金去的,根本就不考慮合作社的發展,更別提什么輻射帶動作用了。現在41家只12家運轉的事實也證明目光短淺的行為是走不長走不遠的;合作社的內部管理也不規范,決策機制沒能有效地運行,導致合作社內部不時的有糾紛產生,有的甚至訴諸法院。
4、有關部門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不給力,近些年來國家的惠農強農政策陸續推出,資金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并沒有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技術上的支持大都通過培訓來實現的,知識缺乏時代性、可操作性、針對性。我要學的東西,大家想聽的又給他們講不了,能給他們講的他們又不需要。
5、融資難,這是個老問題,經營土地的前期投資多,所需資金量大,耕作,肥料,種子,人員工資,流轉土地的費用,每一項開支都有可能是壓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最后一根稻草,回收資金周期較長,再加上農業生產不但有市場的風險還要來自天氣的風險,農業的生產活動銀行難以全面掌握,無法對貸款對象的信用和風險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跟蹤,所以銀行對這樣的主體放貸沒有熱情;而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又有法律上的障礙。最終的結果是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6、農業保險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保險人還是被保險人都有很多提高的空間,在保險人一方,目前農業保險公司大都是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服務意識不強,理賠標準不透明,理賠程序不規范。在被保險人一方,投保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對今后工作的建議:
1、建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退出機制。對那些不把心思放在發展上的經營主體,對那些管理混亂,長期癱瘓的經營主體,政府可以給其一段時間的整改期,過后仍無起色的,要果斷注銷,使想流入土地者更加謹慎的、理性的做出自己的決定,使專業合作社健康有序的發展。
2、成立專門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政府可以整合土地、工商、農業等相關部門組建專門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安排專人,固定專門的辦公場所,成立專門的網站,從縣到鄉,從鄉到村,都要安排專職的信息員。政府要安排專項資金,保證平臺的正常運轉。在這個平臺上政府可以發布自己辦事流程的信息,國家強農惠農的信息,政府涉農扶持項目資金分配的標準和程序,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部門發布的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信息;還可以發布土地流入者和流出者的供求信息,以及他們交流經驗總結得失的信息,這個平臺應保證發布信息的準確性、全面性、真實性和及時性,必要時可安排專人調查核實,使服務對象打消自己的顧慮,放心地利用這個平臺上的信息。
3、創新培訓體制機制。政府應整合農業培訓的資金和機構,固定一個部門負責組織實施農業培訓,注重調查研究,注重區分不同群體的受訓人員,注重提高培訓講師自己的業務素質,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做到把人們最需要的知識、最優秀的講師送到最需要的人身邊,把錢花到刀刃上,提高農業培訓的效益和質量。
4、涉農部門應積極的作為,努力地探索,破解融資難的老問題。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存在法律障礙的前提下,政府可否以擔保人的方式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在土地確權工作和法律修改后,相信這個問題會迎刃而解的。
5、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政府一方面應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宣傳引導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規范農業保險公司的業務流程,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險金數額,增加保險理賠的客觀公正性,讓參加農業保險的人心里清楚明白,口服心服,使未參加保險的人積極投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