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洪梅
一、農村“三資”管理的現狀
近幾年,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大,農村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農村村級組織的“三資”管理變得越來越規范化。全縣實行了“村賬鄉管”,由于鄉鎮農經站代管村級會計賬、表、簿、證。近年來,通過加強監督查處,出臺相關硬性性規定等措施,有效規范了“三資”管理。但是,“三資”管理還存在著一些監管不到位、資產資源流失受損等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認識不夠是造成“三資”管理難的首要原因。一直以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一直被認為是村里的事,“村里的錢村里花、村里的資源村里用”,這沒有什么不對的。多數群眾也認為反正資金資金、資產、資源也不是哪一個的,只要村不向群眾收費就行了,根本就不關心財務運行和資產資源使用情況。所以出現了“三資”管理中上級、下級都不能有效監管的現象,帶來一系列不利于監管的問題。如在清理登記工作中因組織不利、馬虎敷衍,造成資產資源家底不清。村務(財務)公開搞形式、走過場,公開的形式、程序、內容的真實性都無人問津,有的村甚至出現部分資金不入財政賬戶直接到村到人的資金“體外循環”的情況。因為認識不夠,重視程度不高,忽視、放松對“三資”的管理,長期以來導致監督管理的手段不多、措施不利,甚至于問題發生也得不到徹底解決,直接影響管理的實效。
2、監督主體不明確是造成“三資”管理難的重要原因。監督主體不明確的直接原因是對“三資”范圍的界定不清晰。管理部門沒有能夠就農村集體“三資”涉及的范圍和領域進行明確,給清理登記和管理“三資”帶來困難,不能明確界定“三資”的范疇,就無法確定監管的主體。監管主體不明確,沒有責任人,勢必會導致資金資產資源流失、轉移甚至被非法侵占。
3、制度不健全是造成“三資”管理難的根本原因。制度是管理的根本依據。目前制度制度不健全直接制約了“三資”管理的失效。在相關部門制度的法規中或多或少的體現了對“三資”管理的要求,但是不全面、不具體、不便于執行。從監管制度上看,沒有明確的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相關制度、考核機制、“三資”流失責任追究機制,多數村普遍存在重實物、重現金、輕臺賬的現象,導致賬實不符,甚至有物無賬,有錢無賬,此外對資產資源的權屬變更沒有明確規定,以到資產被處置時賬面上不能及時反映出來。從現有制度落實上看,很多制度沒能得到較好落實,客觀上增加了“三資”管理難度。
三、加強“三資”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解決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要注重源頭治理,從提高認識、規范運作、明晰產權、加強監督查檢和進一步落實相關制度等幾個方面入手,完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機制,規范村級權力運行,進一步增強“三資”管理的實效性。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村級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管好、用好集體財產,對于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保持農村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三資”管理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把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盡快制訂“三資”管理的有效辦法,明確規范統一的“三資”目錄,確定責任主體,定期開展清理審計,切實把“三資”管理作為農村的重要工作之一,抓實抓好。
(二)健全制度,規范程序。建立健全村級資產、資源管理制度,是確保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保值增值的治本措施和重要保證。鄉鎮、各村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經濟流轉過程中,要認真負起責任,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的同時,嚴格執行有關管理規定。要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執行農業部、財政部新頒布《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要做到財簿齊全、記賬及時,獨立核算、規范管理。在處置資產資源、變更權履帶等問題上要規范程序,實行張榜公示,及時建立臺賬,村里要書面請求鄉鎮,經嚴格審查把關后方能作用處置。
(三)摸清家底,明晰產權。清產核資是加強集體資產資源管理基礎。要明晰農村“三資”的范圍。凡是屬于農村集體所有的資產、資源都屬于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的范圍。村級集體資產包括村集體扔在或以投資、貸款、舉債和勞動積累形式的農業基礎設施,科教、文衛、優育設施,農業機械,電力設備,通訊設施,集體企業等;村級集體資源揚法律規定屬于村集體所有的耕地、宅基地、果園、林地、水面、坑塘及四荒(荒地、荒溝、荒丘、荒灘)等自然資源。對國家投資,村民抽工投勞的新建開發項目,按村民投工投時的工時價值及所占比例進行登記。通過分類登記,進一步明晰“三資”權屬,便于加強管理。
(四)實行委托代理,推行“村財鄉管”。推行村會計委托代理制,是適應村集體資產存量較小、經濟業務往來較少的一種新財務管理形式,是在保障集體資金所有機、使用權、審批權、監督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托鄉鎮農經部門,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代理記賬協議。要健全委托代理機制,加強集體資金、會計檔案代理,抓好備用金數額核定,強化民主理財,硬化“村財鄉管”措施,堵塞農村財務管理漏洞。
(五)加強監督,嚴肅紀律。紀檢監察機關、檢察、財政、審計、農業等職能部門要密切配合,制訂關于違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責任追究辦法,并嚴格落實。對違規操作、徇私舞弊等違紀違規行為和貪污、挪用、平調、私分、無償占用及揮霍浪費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等違法違紀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依紀嚴肅處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