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飛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推廣水稻旱育苗插秧栽培技術以來,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了。隨著各地調整作物結構,水稻種植面積是逐年增大,水稻育苗需用的旱田營養土,越來越顯得缺乏和難取了。個別地區已經是制約水稻育苗生產的難題。其體現在:(一)鹽堿地區,因含有鹽堿成分,Ph值太高,是不能用在水稻育苗的,需要外地拉入客土進行水稻育苗。(二)旱田地多年噴施高殘留除草劑,有殘留藥害是育不出來稻苗的,農戶是不敢冒著風險取旱田土使用的。(三)在一些非耕地上取土,除權屬因素外,由于不含有機質,無團粒結構質地粘朽,是育不出好苗的。(四)當前農民不規范亂扔農藥包裝物,隨地傾倒農藥殘液也是極大的安全隱患,不知情不把握地方的土,也是不可以輕易取土育苗的。(四)遇上倒春寒雨雪大的年份,化凍晚,到處是凍得硬梆梆的挖取不了,陽坡提早先解凍能挖取,每天化凍的量太少,土壤水分太大,短時間滿足不了需求,是違誤農時的。
水稻育苗生產依靠旱田營養土,一般每公頃需要消耗3立方,黑龍江省有水稻近8000萬畝,每年要消耗1600萬立方營養土(即旱田平挖耕層30cm深,需要用耕地530公頃,一個小型鄉鎮的土地一年就沒了)。尤其在老水田地區三十多年了,年年不斷的挖取,土壤又是不可再生的(有文獻闡訴地球表層形成一厘米厚富含有機質的耕層營養土需要83年的時間)。可以說是能挖的地方早已經都挖沒了,缺少育苗營養土的問題,是十分凸顯的,如何針對缺少育苗營養土難題,育好水稻秧苗,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是一個需要技術支撐,農業、農村和農民重視,全社會多方努力的事情。更還是涉及當代水稻生產,又要給子孫后代多留下一畝耕地的社會系統工程。筆者謹以四十年水稻技術推廣工作實踐和多年研發水稻無土育秧基質經歷,僅在水稻生產技術上提出幾點解決措施。
一推廣使用水稻無土育秧基質育苗。這些產品都是各科研院所,企業針對不用(或替代)營養土,而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都具有快捷方便,養分齊全,安全育苗,節約用土的特點。目前全省有多家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銷售,竟管各家的技術和質量不在一個層面上。建議農民選擇有發明專利授權,獲得科技進步成果獎項,有產品質量標準備案及有注冊商標的正規廠家的產品。因為這些才能保障農民使用最大利益的。
二因地制宜,利用當地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作為載體,替代育苗營養土,自行調配育秧基質(或育苗土)進行育苗,如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有:(1)渠系溝泡的於積物。(2)江河岸邊的土質粉砂。(3)人們生活燃燒的植物秸稈,稻殼灰。(4)農產品加工企業廢棄的糠麩餅渣陳腐物。(5)人們生活餐廚的有機垃圾物。(6)荒棄的坡丘地深層粉末母質層。(7)工礦企業的無害粉塵爐渣。(8)礦山的無害廢棄粉塵垃圾。等等。都是很好的可利用的資源,采用相應技術措施處理,都可以用作育苗營養土使用的,即節約了旱田營養土,又治理環境污染。是一項利在當代,造福于子孫的事。
上述所列的類似于土的物質材料,只所以不能稱為營養土的實質,是因為它不具備土壤能為植物生長供給水,肥,氣,熱的屬性,其實質是缺少形成土壤的核心物質—有機質。所以用上述物質材料調配制成育苗基質(育苗用土)時,要備有足夠的有機質材料(目前最好是生物有機肥)和微生物菌劑,并求助當地的農業技術人員,按照水稻育苗需求科學的加入有機質(即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相應的發酵腐熟處理技術,以及適量的N,P,K和中微量營養元素,調整PH值,一般較合理的技術指標是:有機質含量12-20%,N+P+K含量1,5-3%,Ph值4.5-6.5,中微量營養元素齊全,以及殺菌劑,促進生根的生理活性物質,離開相應的技術支撐,自己盲目的操作,是徒勞的。
三將制備育苗營養土納入水稻生產的重要工作的一環,在水稻生產的同時首先考慮準備育苗營養土,即在每季插秧結束,追施完分蘗肥的相對閑時,采用多種方法,制備好來年的育苗營養土,具體有:(1)收積養殖場的畜禽糞便,集中堆積發酵,最好是接種生物菌劑,當發酵溫度達65度以上,維持7-15天,可殺死肥體內的蟲卵,雜草種子及病原菌。這樣發酵的生物有機肥是最好育苗肥料。(2)挖取非耕地土,混入20-30%的畜禽糞便,接種生物發酵菌劑,適量的NPK元素肥料。堆積發酵,充分腐熟,來年可直接作育苗營養土用的。(3)盛夏高溫季節,挖取非耕地土,加入粉碎的新鮮秸稈,蒿草,綠肥等再混入適量的畜禽糞便,化肥,覆蓋薄膜,密封高溫發酵,使之徹底腐熟成為來年育苗營養土。(4)收集稻殼灰秸稈灰,無害爐渣,尾礦無害粉塵廢棄物,加入畜禽糞便,生物發酵菌劑,適量的化肥,調酸材料,堆積發酵,也可以作為來年育苗營養土。(5)秋季停水后,挖取清理渠系溝泡的淤積物,堆積控水,翻倒晾曬,使之干爽后,也是很好的育苗營養土。總之,各地因地制宜,可作為育苗營養土的資源很多,廣泛挖掘利用,可有效解決育苗營養土缺少的難題,育出壯苗,保障當前水稻生產的質量和效益。還要放眼未來,盡最大努力做好保護有限的土壤資源,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給子孫后代多留下一畝耕地,多留下清山綠水。有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有益于社會的文明進步,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