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繼和
森林資源不僅具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還有著非常好的經濟效益,而很大一部分的經濟效益都有來源于對森林資源的采伐與利用。如何才能夠在發揮森林資源利用價值與經濟價值最大化的同時,還能夠保證森林結構不被破壞,并能夠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才是當前森林生態系統應用與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研究課題。基于此,要從實際森林伐區發展情況的角度出發,對生態采伐與運輸的理論科學性、技術合理性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一、關于森林生態采運技術的理論研究
縱觀當前森林生態采運技術發展的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選擇合理的采伐方式、集材方式、工藝類型、林道網及適合的機械設備。
1、采伐方式
采伐方式主要分為皆伐與擇伐兩大類。1952年,當時的林業部提出了3方面的適用條件。之后經過各地在實踐中的長期摸索,對皆伐的采伐方式的內容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補充,提出有關于皆伐的九大適合條件和四大不適合條件,并將此寫入了相應的規程當中。擇伐是一種建設性的采伐,盡管其本身蘊含著極豐富的科學因素,但不意味著在采伐實踐當中可以真正做到科學采伐。建國前也曾采取過擇伐的方式,但那是“拔大毛”的方式,采好留差。后來才有了采育擇伐的思想,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擇伐。
2、集材方式
傳統的集材方式的研究體現的是經濟效益,很少顧及到生態方面。對于其成果的鑒定也是考慮到經濟技術方面的要素。其實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生態平衡而受到人們的關注,生態采伐方面的理論研究便活躍起來。
3、工藝類型
從伐倒木到原條及集材,其工藝類型的不同,使集材作業的成本亦有所區別。同時,其對林地資源的破壞程度也有所不同,移出的生物量、土壤結構、養分含量、理化性質均有所區別。
4、機械設備
20世紀70年代以后,天然林大幅減少,大量的人工林進人撫育采伐和主伐階段。于是國內研制出各種各樣的集材拖拉機、索道和絞盤機,有代表性的設備包括st-30型人工集材機、J-5集運機、50g型高山集運機等。
5、林道密度
隨著人們對森林所具有的多種功能認識的加深,人們對林道的認識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林道再不是采伐木材的基礎設施,而是經營管理森林及保護森林生態的基礎設施,甚至是開發利用森林各種資源的基礎設施。如何合理布設,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二、關于森林生態采運技術的實踐發展
生態采運在實踐發展中依然存在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其表現在經費投入不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形勢相反,生態采運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沒有足夠的經費保障等。而生態采伐的技術理論,在實踐中有其特定的范圍,不是什么地區什么林分都可以的。在研究的方法和內容上缺乏創新精神,加之研究本身又缺乏系統性。盡管已為不少人研究各種集材方式的集材效率和適用的范圍及其對生境的影響,但多數研究均未深入到其中的精髓部分。在現實森林采伐運輸的實踐中,面臨著很多地區天然林的停采,采伐方式又一次面臨更新。
總體來說,一些尚未停采的個別森林經營管理單位仍沿襲著傳統的經營方式,未能有效地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低成本、高效率和破壞小的設備和集材方式。從木材的生產來說,關注的無外乎是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而對生態環境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往往置若罔聞。對于資源該如何科學利用,研究進程遲緩。以資源的現狀和木材生產的實際情況分析,伐區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何更科學地實行生態采運,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強化生態采運的評價體系保
證森林采運,是對人工林實行人工干預的一項活動。這不僅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統,還會通過影響生態系統影響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對這種影響予以更加科學的評價,才是生態采運理論的基石,才是計算對環境破壞性影響的依據。在臨選評價性指標時,不僅要堅持可操作性原則,亦要堅持綜合性原則。應根據不同評價系統的要求,建立起森林生態環境、采伐作業技術、森林生態效益及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子系統的評價體系。并據此構建起森林生態采運的一級和二級指標,以此作為森林生態采運的評價體系保證。
2、對森林生態采運技術要實行多學
科相互交叉聯合展開研究有鑒于生態采運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就必須調動社會各方面的技術力量,展開合力攻關。這種攻關所涉及到的技術門類至少應包括生態學、林學、水文學、土壤學、經濟學、氣象學、森林工程學及系統工程學,從不同的角度來展開研究。并通過系統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一套關于生態采運完整的理論體系。然而再通過實踐的不斷發展,來完善這套理論體系。
3、正確認識森林生態采運技術
實際森林經營管理過程中,重要的是要保證經營思想正確、實踐效率突出,能夠從思想與行為上有明顯的轉變,真正的意識到森林生態采伐技術與運輸技術存在的雙重重要性,同時在采伐與運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下,也有可能造成生態采伐運輸中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的共存,其積極作用表現在森林資源在采伐后還能夠保證森林結構與系統的完整性、可發展性,而消極作用主要體現在采伐的盲目性,使得森林結構受到破壞,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森林的良性發展。所以在森林生態采伐期間,一定要對采伐技術進行科學研究,正確認識到采伐的意義,不但是為了獲得某一方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要為了森林的良性循環發展而創造基礎條件。
結語:森林生態采伐與運輸是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經的作業內容,是以生態學為主要的實踐理論與依據,在采伐與運輸計劃中,對生態學特征要全面考慮,并結合當地生態經濟發展需要,對其采伐與運輸方法、方式進行研究,采用科學的采伐技術與運輸技術,促使森林采伐合理,保證采伐與運輸是建立在森林可持續發展,經濟穩定提升的基礎上,使得區域生態與經濟能夠協調發展。因此,加強森林生態采伐運輸的研究對森林、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