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志強 曹月明
水稻屬于“半水生性”植物,具有對水旱的雙重適應性。基于水稻這種特有的適應性,黑龍江省主稻區采用田間對比試驗方法,研究在寒地氣候條件下,實行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的可行性,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的水稻產量、節水幅度明顯高于水稻淺濕灌溉和常規灌溉,也充分證明了寒地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的科學性、可行性。對改善全省水資源緊張的趨勢,提高水資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關于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
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又稱水稻調虧灌溉,不同于常規灌溉技術,既不屬于充分灌溉,也不屬于非充分灌溉,是指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再以灌溉水層做為灌溉與否的控制指標,不再任憑稻株在充分供水條件下自由生長,而是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根層土壤水分確定灌水時間、灌水定額和次數,對水稻進行適度的水份脅迫的一種灌溉新技術。該技術突破了傳統稻田水層管理的觀念,是在傳統淹水灌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濕潤灌溉技術,通過主動對土壤水分盈虧調控,充分發揮水稻自身調節機能和對水分適應能力,使水稻產生一定的耐旱性,在穩產、增產的基礎上起到節水、優質、高效的作用。
2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術的優勢
2.1水稻增產效果顯著
有研究統計,實行水稻控制灌溉技術的稻田水稻可在高產基礎上實現再增產,產量比常規灌溉提高5%-10%,控制灌溉對水稻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使水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更為合理有效,根系發育良好,利于株型及群體結構形成,使莖桿粗壯,穗大、實粒多,千粒重高,利于產量的形成。
2.2稻米品質改善
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模式可使水稻作物精米率、整精米率、膠稠度、高于常規淺灌,其中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均比常灌提高了6.2%、22%,蒸煮和食味質量有所提高,可見,控制灌溉稻米米質比常規灌溉的水稻綜合米質明顯提高。
2.3節水效果極其顯著
我省水稻水稻生長期一般120-140天,控制灌溉水稻全生育期采取“淺、濕、干”循環交替法,常規灌溉采取“淺、濕”或“深、淺”循環交替,節水量與常規灌溉相比平均節水36%;生育期控灌平均節水48%,節水幅度較大;5月至7月上旬的干旱期用水量占全生育期的60%,是水稻用水量最大的時期,控制灌溉水稻此期比常規灌溉次數減少2次,減少37%,每畝灌水量減少41%。同時水分的調控改變了稻田土壤環境,使水稻植株體與環境的協調處與最佳狀態,達到節水的目的。
2.4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術是一項投入少、效益高的灌溉技術,會議宣傳、技術培訓、推廣人員的費用以及田間增設的測水、量水設施設備費用是推廣水稻控制灌溉技術的實際投入,折合每畝投資僅幾元錢,直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增產、節水和節支三個方面。按井灌區計算,畝增收節支92元;按自流灌區計算,畝增收節支71元,經濟效益顯著。
2.5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強
莖桿厚度、組織強度、下葉衰老速率等是造成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實行控制灌溉的水稻底部節間長度、節間充實度、壁厚以及葉鞘堅韌性、均優于常灌對照區水稻,水稻莖節倒三和倒四節節間充實度比常灌高了21%,且下葉衰老慢,田間實際倒伏狀況調查表明,水稻倒伏面積僅有4.8%,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
2.6抗病能力增強
控制灌溉技術通過科學的水分調控,改善了水稻根系生長環境,在水稻返青后,對水稻稻株促控結合,減少了水稻群體無效分蘗、促使水稻形成合理冠層結構,冠層內的空氣流通增加,群體結構更趨合理,“最佳群體結構”和“理想豐產株型”的優化組合,使光溫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降低了農田空氣濕度,形成不利于病菌存活發展的條件,有效抑制了水稻的發病率,使水稻稻瘟病等病情指數下降3.9。
3地水稻控制灌溉的技術要點
3.1基本的灌水方法要掌握。水稻控制灌溉多采用“淺、濕、干”循環交替法。灌水依據水土壤含水量而定,一般不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不灌溉到了下限值就灌,不到就等。
3.2關鍵生育期的用水管理。水稻需水非敏感期在水稻返青一分蘗末期,是最需要節水的時期,也是控制灌溉的關鍵期,要嚴格控制。通過控制灌溉發揮作物對水分的適應性,誘導其產生補償效應,實現在穩產增產的基礎上節約用水。
3.3注意生育期轉換。水稻不同生育期灌水不同,按照“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的調控方法。不管水稻處于哪個生育期,只要土壤水分到了土壤控制下限就灌水至上限,否則不灌水;水稻生長發育到分蘗末期,要及時排水曬田重控,不管水分是否控制到下限。
3.4生產性用水與控制灌溉的關系要處理好。控制灌溉的水層管理要服從生產性用水要求,生產性用水要求必須有水層才行,如打藥、施肥用水,要與控制灌溉用水結合起來,特別是分蘗前期封閉滅草時要保留水層。
3.5靈活把握不同分區的控制灌溉.黑龍江省各分區溫度、土壤類型不同,水稻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指標也不同,掌握灌溉原則,一般土壤裂縫多、寬,土壤肥力小的地區可控的輕些,土壤肥力大的地區可控的重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