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梅
引言
重視和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農村環境品質,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本文作者結合事件調查主要介紹了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產生原因,并著重介紹生態修復方法和新技術處理方法。
1農業面源污染概述
1.1農業面源污染定義
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存過程中發生的污染,具體是農業生產活動過程中,農田、村鎮的泥沙、營養鹽、農藥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灌溉、排污的過程中,通過地表徑流、壤中流、排水和地下滲漏,使大量污染物進入受納水體,如河流、湖泊、水庫、海灣等,從而引起生態系統的污染。
1.2農業面源污染特點
1.2.1分散性和隱蔽性
地利用狀況、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氣候、天氣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間異質性和時間上的不均勻性。排放的分散性導致其地理邊界和空間位置的不易識別。
1.2.2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溫度、濕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進而影響化學制品,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和對水體的污染。
1.2.3不易監測性
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個污染者,在給定區域內它們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氣象、水文條件對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影響很大,因此很難具體監測到單個污染者的排放量。
1.3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特征
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及產生原因主要表現為南北差異。南方地區河網密布,湖泊眾多,農業耕作精細,畜禽養殖業發達。面源污染以平原河網、庫、湖為主,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生活、養殖、農田排水為主要負荷來源,人均用水量大。北方相對干燥,河流水量小,雨熱同期,面源污染發生多隨降雨侵蝕產生,冬季少發,農田侵蝕、養殖廢棄物為主要負荷來源,人均用水量少,溫度限制作用明顯。
2農業面源污染的根源及主要危害
2.1來自農藥的污染
據統計我國農藥年產量50萬噸,位居世界第二。我國施用農藥中殺蟲殺螨劑占62%,殺菌劑占21%,除草劑17%。當前農藥施用品質多、亂、雜。由于農藥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農藥散失于環境中,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土壤中農藥被灌溉水、雨水沖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時間內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殘留在農作物上,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量增加,嚴重影響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出口貿易。
2.2來自化肥的污染
因農民施肥方法不科學,化肥有效利用率低。研究表明,氮肥的利用率為30%-40%,磷肥的利用率僅10%-15%,鉀肥的利用率為40%-60%。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別是氮肥用量過高,使部分化肥隨降雨、灌溉和地表徑流進入河湖、庫、塘污染了水體,造成了水體的富營養化,造成土壤結構變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農作物減產。
2.3來自農膜的污染
地膜種植技術的推廣為農田帶來日趨嚴重的“白色污染”,我國地膜殘留量高達35萬噸,殘膜率達42%,有近一半的地膜殘留在土壤中。屬于高分子有機化學聚合物的地膜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逐年積累,污染土壤生態環境。
2.4來自禽畜養殖業的污染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禽畜養殖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視。養殖場所排放廢水和糞便堆存期間因降水而淋溶出來的污染物排入到周圍土壤環境,然后通過水土流失進入地表水。并且禽畜糞便中含有各種病原體對水體衛生學污染影響巨大,應用禽畜糞污染的灌溉水或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肥可導致食用農產品污染。
3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對策及控制途徑
3.1農藥面源污染控制原則
有毒有害面源污染主要為農藥及重金屬,針對這類污染要堅持“源頭控制,阻斷遷移過程及加快末端降解”的原則。科學用藥,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優化農藥使用結構,改善用藥技術和辦法,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農藥使用過程環境介質之間污染的遷移,減少農藥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縮短農藥殘留環境時間,減少環境殘留。
3.2化肥面源污染控制技術
化肥面源污染可從源、遷移過程及匯3個階段緩解。源頭控制技術主要為緩釋肥料技術、添加劑肥效調整技術及改進化肥施用技術。遷移過程可利用水土保持技術、生態溝渠阻控技術、遷移過程凈化技術控制,最后一個階段可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達到最佳效果。
緩釋肥料切記以緩釋氮肥為主,根本原因在于其水溶性強,肥效發生快,與作物吸收速率不同步。因此開發具有緩慢釋放功能的氮肥是主要方法。常用的氮肥添加劑為硝化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土壤中亞硝化細菌活性,減少氮素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改善品質,保障農產品安全。
3.3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是綜合防治技術的基礎,在病蟲草害的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防治措施主要為選用抗蟲抗病作物品種,培育抗病、抗蟲品種,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耕翻土壤可以深埋或暴曬土壤,致使部分害蟲死亡,可以減少病蟲害的寄主和隱匿場所,可以滅草和誘發雜草,合理輪作和套作減輕某些蟲害的發生。合理水肥調控,提供良好的營養條件達到壯苗、壯株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合理密植、調節設施栽培中溫度、濕度、通風等。
3.4生物防治技術
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采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雜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
3.4.1以有益動物治蟲,如瓢蟲、赤眼蜂、青蛙、草蛉可以有效的防止農業面源污染的形成。
3.4.2以微生物治蟲,如細菌、真菌、病毒為主要的微生物殺蟲劑。可以從源頭上遏制住農業面源污染。
3.5物理防治技術
利用各種物理手段或機械設備來防治病蟲害的技術。如人工捕殺,捕殺鼠害、人工除草、去除病葉、病株等;誘殺法,如糖漿誘殺、燈光誘殺、色板誘殺、聲誘聲控;高溫種子殺菌、悶棚滅菌等技術均為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