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春波
我縣是水稻生產大縣,隨著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含量也在不斷的增加,為了尋找更為合理的栽培模式,不斷的提高水稻單產,成為我們目前緊要的攻關課題。由于栽培模式的多樣化,插秧密度也產生了不同的規格,為了能更為科學的了解插秧密度與產量之間的關系,我們進行了此項試驗。
1試驗目的
我縣從推廣水稻旱育超稀植以來,主要以普通機插盤育苗和普通缽體盤育苗為主,插秧密度以30x20cm;30x16.6cm為主,平方米穴數16-20穴。近年來經我們田間測產和調查數據看,當前水稻生產存在著很多技術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平方米穗數嚴重不足,都很難達到每畝800kg以上產量,因此,必須加大科技含量,保證平方米穗數,才能獲得高產。為了摸索優質高產水稻高效標準化生產,尋求我縣水稻不同品種最佳行株距配置,保證最佳穗數,為今后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特進行了水稻不同密度試驗。
2試驗品種與方法
2.1參試品種:參試品種為龍粳31、龍慶稻一號。
2.2試驗地點:試驗地落實在兩處:
第一點:在久勝鎮久旭村水稻科技園區,品種為龍粳3 1;
第二點:久勝鎮久宏村水稻科技園區,品種為龍慶稻一號。
2.3試驗地基本情況
久勝鎮位于我縣西部,年有效積溫2550度,生育期125天左右,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屬于草甸黑土,全鎮90%耕地種植水稻,是我縣重要的水稻產區。久勝鎮農民有豐富的水稻種植經驗,種植水平居于我縣首位,歷年來水稻產量一直在我縣名列前茅。
2.4試驗設計與方法:
為了保證試驗的準確性,特在本試驗中采取大區對比法,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每個試驗地設4個處理,每個小區面積0.5畝,各小區之間用60cm寬的分隔行隔開,以確保沒有混雜。各處理密度見表一。
3田間調查:
試驗采用434孔缽體盤大棚旱育秧,人工拉線插秧,4月1日智能化浸種催芽,4月9日人工播種,久旭村5月11日插秧、久宏村5月17日插秧。整個生育期用肥量、用藥及水份管理按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模式進行。各小區定10穴稻苗進行定點觀察,記載分蘗生長動態,及返青期、分蘗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具體時間。秋后各小區分別測產和計算產量。
3.1物候期調查:
本試驗均采用人工擺栽的栽培方式,在5月11日同時進行插秧,經調查可以看出,栽培密度對返青及分蘗期無影響,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則受到密度影響,密度小的,則生育期略有延后的現象。
3.2田間測產:
9月20日到田問進行田問取樣,室內晾曬7天后考種測產。
從調查表中可以看出,久旭村處理2產量最高,處理1產量最低,久宏村處理3產量最高,處理4產量最低。
4結果與分析
從水稻生育狀況來看,分蘗始期基本一致,抽穗期、成熟期隨插秧密度增加而提早;從產量結果看:龍粳3 1品種,產量最好的是處理2(9x4寸),其次是處理3(9x5寸),產量表現最差的是處理1(9x3寸);龍慶稻一號品種,產量最好的是處理3(9x5寸),其次是處理2(9x4寸),產量表現最差的是處理4(9x6寸)。由此可見,株高80-90 cm的水稻品種,龍粳31,每公頃穴數25萬穴、基本苗數每公頃124.5萬個,插秧密度最合理;株高100-120cm的龍慶稻一號品種,每公頃穴數20萬穴、基本苗數每公頃99萬個,是最佳插秧密度。
因此建議:我縣水稻插秧密度,隨品種不同要采取不同插秧密度,即株高80-90 cm的品種,采用9x4寸插秧規格,株高90-120cm的品種,采用9x5寸插秧規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