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琴
小麥是潁上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在進行優質小麥栽培的過程中,我縣依據當地實際情況,發揮本地農業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土地流轉,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堅持品質為核心,以高產為目標,努力探索和研究優質小麥高產的栽培技術,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1
良種準備
小麥高產要以優質的小麥品種作為基礎保障,我縣因地制宜,精選一批通過審定的優質小麥品種作為生產優質小麥的基礎條件。主要品種有泛麥5號、淮麥29、新麥21、鄭麥9023等,要求種子純度≥99.0%,凈度≥98.0%,發芽率≥85%,水分<13.0%。播種前用種衣劑進行包衣處理,未經包衣的種子可采取藥劑拌種方法處理。
2整地施肥
2.1深耕(旋耕)耙壓。對2-3年內未深耕的地塊應深耕1次,深耕23-25厘米,耕翻后必須盡快耙壓2-3遍,以利平整地面,使耕層緊密,減少田間土壤水分蒸發。已深耕過的地塊,2-3年內可旋耕。大力推廣多功能復式機具,擴大旋耕、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一體化作業面積。稻茬麥地區要大力推廣旋耕整地和機械開溝技術,實現“三溝”配套,排水降漬。
2.2堅持秸稈粉碎還田。旱茬麥區玉米秸稈還田時,由于旋耕作業耕層淺,難以完全掩埋秸稈,應將玉米秸稈盡量粉碎打細,最好旋耕2遍,以提高還田效果。一般要求秸稈長度<10厘米,均勻拋撒地表;旋耕深度15厘米以上,將已粉碎的秸稈耕翻入地下,墑情適宜時旋后要及時耙壓。稻茬麥區水稻要控制好最后的上水時間,收割前7-10天斷水,為小麥播種創造良好的墑情條件。收稻時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稻草切碎6-8厘米,并均勻撒鋪。
2.3合理施肥
堅持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合,基追肥結合,氮肥后移的施肥原則,每畝施有機肥2000-3000kg、純氮14-16kg、五氧化二磷5-6kg、氯化鉀6-8kg、硫酸鋅1kg。肥料的分配一般有機肥、磷鉀肥及鋅肥一次性全部作基肥;氮肥的50%-60%做基肥,40%-50%拔節期一孕穗期追施。
3適期播種
3.1適墑播種。堅持“先適墑、再搶墑、前造墑、后補墑”的原則。小麥播種時耕層的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5%-80%,耕層土壤“抓土成團、落地即散”是實現小麥一播全苗的最佳墑情。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盡量用好底墑。稻茬麥要防止爛耕爛種,旱茬麥要防止錯失墑情。
3.2適期播種。一般適宜播種期為日平均氣溫在18-14℃冬前0℃以上積溫570-650℃。據此推算當地的適宜播種期,抗寒性強的品種取上限,抗寒性弱的品種取下限。一般而言,在我縣正常年份弱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的范圍為10月上旬;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的范圍為10月中旬;春性品種為10月20日-11月5日。
3.3適量播種。適期種麥,寧稀勿稠。播量應根據品種特性、播期早晚、土壤肥力、整地質量和墑情做適當調整。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整地質量好、墑情足、播種期早的應適當降低播量,反之,可適當增加播量。
3.4適法播種。“行距適宜,寧淺勿深”,要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深3-5cm)、行距適宜(20-23cm),防止“露籽、叢籽、深籽、缺籽”現象。旋耕和秸稈還田的麥田,播種時要用帶鎮壓裝置的播種機隨播鎮壓,踏實土壤,確保順利出苗,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4田間管理
4.1加強冬前田間管理。達到促根增蘗,壯苗越冬的目的。具體措施對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麥田應及時補施苗肥,秸稈還田量大的麥田,如麥苗發黃嚴重,應盡快施用速效復合肥或氮肥轉化苗情。對播種過早、群體過大、過旺麥田,可采取中耕或鎮壓,保苗安全越冬,抓好年前化學除草,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小麥3-4葉期、雜草2葉1心至3葉期時進行。及時加強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小麥蚜蟲和紋枯病等。
4.2做好春季管理。主要目的是促弱控旺,協調小麥群體與個體、地上部與地下部的關系,提高分蘗成穗率,搭好豐產架子。達到穗頭足、穗子大、莖桿壯、不倒伏。
1)追施拔節肥。拔節期是小麥分蘗兩極分化、小穗小花發育的關鍵時期,追施拔節肥有利于提高分蘗成穗,減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畝穗數和穗粒數,爭取穗大粒多并改善品質。對于沒有追施返青肥的麥田,于3月中下旬趁雨每畝追施尿素7.5-10kg。對于追施過返青肥的麥田,可視苗情,推遲到3月底至4月上旬追施拔節肥,每畝追施尿素5-7.5kg。返青期與拔節期的追肥總量不宜超過12.5kg尿素。
2)稻茬麥清溝理墑,降濕防漬。低洼地,稻茬麥田間濕度大,“三溝”開挖質量不夠高。立春后雨水增多,一定要及早清理田間“三溝”,尤其要加深地頭溝,開通田外溝渠,確保“三溝”通暢,達到雨止田爽,消除漬害隱患。
3)適時防治病蟲草害,重點做好“一噴三防”。小麥拔節前是化學除草、防治紋枯病的關鍵時期,也是紅蜘蛛、根部病害等侵染擴展高峰期,對于年前未開展化除或化除效果不好的田塊,當日最低氣溫穩定在8℃以上時,選擇無風晴朗的天氣及時開展化學除草,嚴格按照推薦藥物藥量使用,在拔節前結束,防止產生藥害。
4)密切關注天氣形勢,預防春季低溫冷、凍害。早春氣溫不穩,變幅較大,小麥仍有遭受凍害和“倒春寒”的可能。小麥拔節期前遇到-5℃至-8℃的低溫、拔節后遇到0℃左右的低溫都容易造成凍害。在寒流到來之前對干旱麥田及時進行澆灌,保證墑情充足,可以減輕低溫冷害危害程度。凍害發生后,及時檢查苗情,發現葉片、幼穗受凍后,應及時追施速效氮肥或噴施葉面肥,可以促進小麥恢復生長,減輕災害損失。
5適時收獲
收獲時期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限大。收獲過早,千粒重降低,并且籽粒品質差;收獲過晚易折桿掉穗落粒,影響產量。因此,要求蠟熟末期收獲,此時小麥的長相為植株莖株全部黃色,葉片枯黃,莖桿尚有彈性,籽粒含水量在22%左右,籽粒顏色接近本品種固有的光澤,籽粒較為堅硬。提倡用聯合收割機收獲,麥稈還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