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傳艷
綠色防控是指以保護農作物,減少化學藥物使用量為目的,協調采用生物防控措施、生態控制、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控等技術促使控制農作物有害微生物的侵襲,是綠色植保工作的具體體現。水稻是金湖縣的主要農作物,在地區農業產業結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水稻綠色防控是以殺蟲燈、性誘導劑等物理防治手段和農藥防治手段為主,重點做好水稻苗期、分蘗期和破口期等水稻三個關鍵時期綠色防控,積極推廣科學的防控技術,防控好地區主要水稻病蟲害。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金湖縣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幫助。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是將農業、物理、生物等方法與化學防治方法相結合的綠色植保技術。在農業防治方面,選用抗病蟲優良品種,大田翻耕后灌深水殺滅害蟲;在物理防治方面,則運用性誘劑和殺蟲燈誘殺害蟲,采用防蟲網覆蓋培育秧苗;在生物防治方面,施用低毒低殘留生物制劑,保護和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害作用。通過集成推廣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盡量壓縮化學防治次數和化學農藥投入量,降低生產成本及提高種植效益,確保稻田生態安全和稻米品質安全。
1金湖縣水稻病蟲害
金湖縣稻谷播種面積常年維持在55萬畝以上,近些年,全縣稻谷呈現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態勢。全縣稻谷總產量常年維持在32萬噸,商品量約21萬噸,水稻種植產業在我縣農業產業結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水稻病蟲害呈現加劇的趨勢,常常給種植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中比較常見的水稻病蟲害主要有稻飛虱、縱卷葉螟、稻瘟病等。由于防控技術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合理,嚴重影響到水稻產量和品質。
2金湖縣水稻綠色防控技術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與推廣,需要有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要在實用基礎上繼續深化研究,加強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有機集成,并逐步在全縣推廣和應用。同時要以綠色防控為抓手,重視品牌效應,著力打造特色品牌稻米,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金湖縣水稻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1農業防治
首先,推廣優質抗病蟲害品種。水稻種子的抗病性是保證水稻獲得高產和穩產,抵御病蟲害威脅的前提條件,因此,要結合金湖縣水稻重大病蟲害發生情況,積極推廣優質抗病水稻品種。最近幾年推廣應用比較廣泛的水稻品種主要有常規粳稻淮稻5號、南粳9108,雜交中秈稻主推皖稻153和C兩優343等幾個水稻;其次,適時播種。金湖縣播種日期為六月初,抽穗期為八月下旬,成熟期為十月下旬。因此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早播,錯開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提高水稻產量;再次,消滅田間致病菌。病蟲害后期所形成的菌核和殘體或者進入到稻桿和田間土壤中,因此在水稻收獲后,要及時清理稻桿,對土壤進行深耕,熟化土壤,消滅土壤層致病菌,結合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第二年播種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要保證合理密植,結合水稻生產性能確定合理的定植密度,確保大田通風良好;最后,做好水肥管理工作。要控制好氮磷鉀肥的施入量,控制好氮肥施入量,增施有機肥,注重肥料的科學搭配。同時還要堅持前期灌溉淺水,中期多次排水晾田,后期干濕交替灌溉,促進水稻植株健康生長,控制好病蟲害的發生。
2.2生物防治
針對金湖縣稻飛虱、縱卷葉螟、稻瘟病發病嚴重的情況,應該做好生物防控工作。首先,針對稻飛虱可以保護和利用天敵。田邊和田埂保留雜草和開花植物,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蜜源植物,促進自然天敵種群增殖。于稻飛虱發生時期放鴨治蟲,每畝放鴨15~20只,每隔3天放一次,連續放鴨3~4次,每次放鴨8~10小時防治效果顯著;其次,縱卷葉螟使用赤眼蜂防控,在害蟲產卵始盛期開始放蜂,每隔2~3d放1次,連續放3次,一般放蜂1~3萬頭,每畝為3~5處。
2.3物理防治
安裝各類殺蟲燈,拓展物理防治輻射面積,對害蟲的成蟲進行有效誘殺,應用性誘劑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大大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2.4化學防治
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應該堅持科學用藥。一方面,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降低農藥殘留和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全面推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按“五統一”(統一組織、統一配方、統一時間、統一機具、統一人員)方式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使用50%吡蚜酮,畝用10克,200%啶蟲胺20克,25%噻蟲嗪,畝用4-5克防治稻飛虱。在幼蟲盛孵期可用10%四氯蟲酰胺,畝用40毫升,20%甲維茚蟲威,畝用15-20毫升,防治到縱卷葉螟效果較好。水稻稻瘟病要早防葉瘟,狠治穗瘟。發病初期噴灑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克或40%稻瘟靈50-60克,效果較好。使用化學藥劑要做到交替輪換使用,同時注意開展綜合防治,避免使用單一藥劑進行防治。
3保障措施
3.1宣傳到位,提高認識
充分利用召開技術培訓會、廣播宣傳、田問巡回咨詢等形式多宣傳水稻病蟲害流行趨勢、防治知識等信息,確保宣傳到位,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扎扎實實開展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讓廣大農民切實掌握技術核心和操作要領,使高產示范區農戶防治意識入腦入心。強化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奪取秋糧豐收,病蟲防控是一場硬仗。為了積極應對重大病蟲防控工作,成立重大病蟲害防控指揮部,實行“政府主導、屬地負責、聯防聯控”的責任制,形成長效工作機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組織領導到位,切實做到“守土有責”,最大限度地減輕因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
3.2加強監測,做好預警.
鄉鎮農服中心與縣植保站齊抓共管,在田間、在一線,嚴格按照測報制度要求開展調查,做好監控預警。為了搞好病蟲害預測,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認真開展病蟲調查,加大田間蟲情普查頻次和力度,實行分塊負責,全面開展病情蟲情普查,及時、準確、全面掌握田間病蟲的發生動態,及時發布防治信息,幫助農民開展病蟲害防控工作。同時,大力推廣三誘、天敵釋放、生態調控、生物和低毒農藥使用等綠色防控技術,促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從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3科學防控,實地指導
農技人員通過定期監測,針對今年水稻病蟲害發生趨勢及特點,深入田間地頭,查苗情、查墑情、查病情,全面掌握水稻生長情況,根據不同苗情和長勢,分片區、分品種進行分類指導,制定有針對性的田間管理方案,手把手、面對面地指導農民因田、因苗、因時做好追肥、除草、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中后期田問管理工作,重點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紋枯病等從時間上劃分出防治梯次,并積極組織農戶深入田間地頭做好防治工作。同時,還要抓好綠色防控,做好保障。通過在示范區開展殺蟲燈誘蟲、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安裝性誘劑誘芯等綠色防控措施,建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輻射帶動周邊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