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軍
近年來,響水縣根據生態示范縣建設要求,忠實履行服務職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加快高效農業和生態農業建設進程中,做到節能環保雙兼顧,有效地增強了全縣廣大干群的生態環保意識和農產品的賣點。該縣存欄20-200頭的生豬規模養殖場(戶)334個,2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88個,圍繞這方面積極開展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建池總量已達130多組,年可處理污水12.5萬噸,利用處理豬糞便生成的沼氣發酵液種植水稻,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善了全縣的養殖環境和衛生環境。
1水稻+生豬(+沼氣)農牧結合綜合種養技術
1.1規?;i生態養殖技術
1.1.1豬場建設
豬場所在地區的土壤和空氣質量要符合二級標準,飲用水符合水質要求。豬場在建設過程中,生產區域和生產輔助區域以及生活區域要區分合理,并要建設完善的消毒室、獸醫室、隔離室、病豬隔離室、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場所、獸醫室、這些場所應該位于豬舍下游風口50m以上。飼料儲藏室建設上風口。豬舍頂部采用木瓦結構建設,頂高2 6~3.0m,豬舍內每隔3m設置一個窗戶,距離地面高度90~100cm,地面要求有2~3度的坡度,采用水泥漏縫地板建設地面。
1.1.2豬品種選擇
在豬品種選擇過程中要堅持自繁自育和全進全出原則,通過和優質種公豬進行雜交獲取適合本地區生長的高品質雜交豬。在常規種公豬引種過程重要嚴格按照有機生態豬生產要求引進,杜絕基因生物和品種污染。在種公豬引進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產地檢疫、運輸檢疫,禁止從疫區引進種豬,種豬到場后需要進行60天左右的隔離觀察,確保健康之后才能混入豬群飼養,避免引進新疾病。
1.1.3飼料添加
生態豬養殖過程中必須以有機飼料為主,飼料生產基地必須符合有機生產條件,當有機飼料短缺時可以使用常規飼料和配合型飼料,但是要控制好常規飼料的消耗量,總量控制在總消費量的15%左右。豬日糧中常規飼料的比例應該控制在總量的25%左右。所選擇的配合飼料必須經過有機認證,營養成分要滿足國家相關規定,嚴禁在豬飼料中添加違禁添加劑。
1.1.4做好飼養管理工作
首先,仔豬的飼養管理。仔豬出生后保證仔豬及時吃上初乳,2小時內對乳牙進行鈍化處理,出生3~4天后補充鐵元素,出生3天后使用人工固定乳頭飼喂,確保仔豬生長整齊。出生10天左右開始誘導仔豬采食,保證仔豬在14日齡能夠自由采食,斷奶期控制在40日齡左右;其次,育成豬飼養管理。育成豬豬舍溫度開控制在20~22度之間,濕度控制在65~70%之間,保持圈舍清潔衛生,干燥,飲水充足。剛斷奶仔豬在飼喂飼料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其采食情況,投料量為原來飼喂量的70%左右,連續飼喂三天之后逐漸增加飼喂量。育成豬期間定期驅蟲,消毒和免疫注射,預防豬出現不良生活習慣;最后,育肥豬的飼養管理。生態養豬主要以放養為主,轉群過程中按照體重大小、年齡、性別的強弱進行分群,豬舍溫度控制在18~22度左右,體重生長到85~100公斤后就可以集中出欄上市了。
1.1.5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及糞污處理技術
豬場應該按照動物防疫法的相關要求,結合當地疫病流程情況制定完善的疫病監測計劃和疫病免疫計劃。豬生態養殖過程中不能過量使用獸藥,所有獸藥都要來自于正規廠家生產。病死豬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1.1.6糞污處理技術
豬場糞便污水采用干濕分離的方式處理,干糞進行堆積發酵制成有機肥,尿液等污水通過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氣池的建設要結合動物養殖規模,嚴格按照標準建設,將每天產生的糞便和污水經過分離處理之后放入到沼氣池中發酵。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電能用于養殖場照明、取暖和生活做飯,產生的有機肥作為有機肥使用,產生的沼液通過安裝到田問沼液管道進行施用,每畝沼液使用量為30噸左右,不能使土壤負載施用。
1.2沼肥水稻種植技術
1.2.1沼液浸種
選擇正常運行,并連續產生沼氣兩個月以上的沼氣池,浸種前從沼氣池中取上層清液過濾雜質后,將沼液放入容器內,選擇透水性較好的編織袋將晾曬1~2天的水稻種子裝入到編織袋內,每袋裝入15~25公斤種子,將編織袋口扎緊之后,放入到盛有沼液的容器中,保證容器中沼液能夠浸沒種子,在浸種期間要注意經常攪拌,保證水稻的通透性,常規水稻浸種36小時后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雜交水稻應該采用間隙浸種,采用白天浸種,夜間露種的方式進行,一般需要浸種6~8小時,露種4~6小時,采用上述方法浸種24小時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沼液浸種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可能會影響到發芽率。
1.2.2沼液育秧
在水稻催芽前15天翻耕苗床營養土,每平米施入沼肥5~10公斤,和苗床土混合均勻拍實,結合翻犁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鉀肥8~10公斤作底肥。使用薄膜覆蓋增加地表溫度,封閉發酵半個月左右。播種前兩天整地作畦,將浸種好的水稻種子催芽后播種。采用軟盤育秧方式,每畝大田一般需備軟盤28至32張左右。用手工播種或機械流水線脫盤播種兩種方法。每盤播干種子150克左右。覆土厚度以蓋沒芽谷為宜,約為0.3~0.5厘米,注意蓋籽土必須為白土,不能兌任何肥料。覆土后,在床面上蓋無紡布。秧田四周開好放水缺口。布內溫度宜控制在28~35℃。雨后應及時清除布上的積水,以避免悶種爛芽。齊苗后,在第一完全葉抽出0.8~1厘米時遇高溫可揭布煉苗。在秧苗生長到一心一葉之后,每隔一周使用1:1稀釋后的沼液灌溉或者噴施秧苗一次,秧苗生長到2.5葉齡之后,發現苗床脫肥要及時追肥一次,移栽前三天使用沼液在噴施一次,選擇在陰天或者傍晚進行,每平米苗床使用3公斤沼液,噴施后使用清水清洗1~2遍,避免沼氣傷害水稻葉子。移栽前2~3天排水,控濕煉苗,促進秧苗盤根,增加秧塊拉力,便于卷秧與機插。
1.23沼液作為肥料施入
選擇正常產氣1個月以上的沼氣池中的沼液,沉淀后過濾,在水稻初穗期、灌漿期、齊穗期通過沼液管道隨灌溉水一起施入,每畝使用沼液50公斤左右。施肥時間最好選擇在晴朗上午露水干涸之后或者下午進行。同時還可以結合水稻生長情況選擇使用沼液進行葉面施肥,葉面施肥最好選擇在傍晚進行,避免高溫蒸發過大而傷害到水稻葉片,陰天全天可以噴施。噴施過程中以嫩葉,葉背為主,以葉尖和穗尖滴水為宜,這樣能夠很好的促進水稻吸收養分。
2水稻+生豬(+沼氣)農牧結合綜合種養技術應用效果分析
從2015年到2016年選擇響水縣水稻種植大戶,積極推薦使用沼液種植,并設置了常規種植地塊,每個地塊15畝。對比每年沼液使用量和水稻產量。通過連續兩年的種植情況分析,發現水稻+生豬(+沼氣)農牧結合綜合種養技術的應用對降低氮肥使用量,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有著積極的作用,生產出來的水稻屬于有機生態水稻。詳細情況見表1和表2所示。
3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
一是增產增收。通過施用沼液,可增產水稻4.5%左右,1萬畝可增產270噸以上稻谷,按照生態水稻每公斤3元計算,可增收81萬元以上;二是優質增收。1萬畝生態有機粳稻基地,可生產優質粳米為5960噸,每公斤銷售價在4.6元,當年可新增純收入99.7萬元,另外,可輻射帶動周邊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368個農戶、110戶低收入戶。
3.2社會效益
一是促進了水稻新品種及高產優質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科技進步。二是有利于建設優質水稻生產基地,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三是有利于加快優質稻米產業的輻射,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3.3生態效益
一是把生豬糞便發酵成沼液,可有效解決生豬糞便污染問題。二是通過全面普及沼液配方施肥,基本不用化肥,也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此外,沼液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其中有機酸中的丁酸和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維生素B12,對病害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沼液中的氨和銨鹽,某些抗生素對蟲害也有殺滅作用。施用沼液,也有利于減少病蟲草害農藥施用量,做到有機稻米產業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齊頭并進,推進了環境友好型可持續農業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