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花
引言
臨夏州是以農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落后,文化程度偏低,限制了農業耕種技術的推廣應用,在中央和省州農機政策的支持下,部分農戶享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數量增多,加快了本地區農業機械化的速度,但農機運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通過農機手培訓,發證,監管及宣傳法規政策等逐步規范。
1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山區農機化受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和認識觀念偏差的影響,一直存在總體投入不足、投入效益不高、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亟待認真研究解決。
1.1對發展農機化的客觀問題。由于我州大部分為山區,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客觀必要性認識不足:
1.1.1老百姓長期以來形成的耕作習慣難以改變,我州農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耕種者大多是婦女和老人,他們文化水平比較低,青年人在初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不愿在家務農,難以發展農業機械化;
1.1.2經濟水平不高,老百姓購買力低,壓捆機、脫粒機等機械家庭利用時間短,家家戶戶購買農機沒有用途,沒有能力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
1.1.3地形地貌復雜,山多田少,有的坡地機械無法運行,田問沒有農機道路,或田問農機道路沒有硬化,加上我州秋季多雨,雨后田間道路泥濘難行,大型機械無法使用,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受這些認識的影響,我州農業機械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起至九十年代后期的二十多年間,發展綏慢,有時甚至停滯不前。目前我州除機械化耕整地已有了較大發展,機械化收割仍處于推廣階段,農業生產的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仍然很低,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20%左右。
1.2對發展農機化的資金不足。發展農業機械化,既需要投資增加農業機械裝備數量,也需要投資改善農機作業的基礎設施條件,還需要投入推廣農機具所必需的工作經費。財政對農機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州縣農機部門基本上只能保證日常的工作運轉,沒有財力去做更多的農機推廣工作。
1.3農機監管力度不夠。州、縣、鄉、村四級農機技術服務人才短缺。加上現有農村大部分年輕勞動力外出,留下老弱勞動力掌握農機技術難度較大,全州以拖拉機為主的農用運輸機械,極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但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受多方限制難以監管到位,仍然存在農機無牌行駛、無證駕駛的現象和違章載客、人貨混裝等安全隱患,如臨夏縣某村的田某在新買到蘭托后,在逢集日載人拉貨,造成一死三傷的悲劇,自己差點搭上性命。由于農機多用于農業生產運輸,主要在鄉鎮村之間流動,大部分道路路窄彎多、隱患大,農村逢集農機違法載人現象又非常普遍,依靠現有的公安交警警力和執法手段,難以監管到位。
1.4山區的農機大多是多用途機械,農民購置的農用車從春天運肥料,種田,建筑材料拉運,如運沙石、運磚、水泥、木料等,有的載人,運畜,及畜產品,耕地,拉運莊稼及秸稈,碾場,壓草樣樣都干,所以農機違法載人現象常常對人民生命及財產帶來威脅。
2加大農機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2.1加快農機化發展速度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機械化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產量,減少糧食拋撒損失,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州每年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生產勞動逐步從畜由農業機械所替代。農業機械耕整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耕層的水、肥、氣、熱等條件,提高了肥力,可以減少化肥施用量,首先在農機推廣過程中加強農機手的培訓,使他們成為熟練的農機具操作工,同時通過考試發證,農機無牌行駛、無證駕駛的現象得到遏制,加強農村道路的監管,有問題的農機及時維修,確保農機安全運行。
2.2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2.2.1完善現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擴大補貼范圍和額度,擴大實施補貼的機類品種,覆蓋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將特色機械、小微型機械納入補貼范圍。尤其對適合我州山區作業條件、深受農民歡迎的輕便適用的農機具應納入補貼目錄。
2.2.2因地制宜確定購機補貼標準。購機補貼標準應按經濟發展水平區別對待,我州屬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購買力有限,補貼標準應逐步提高到50%。
2.2.3將農業機械的引進、示范、推廣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農業機械的推廣普及在初期主要靠政府及職能部門的推動,農機示范推廣應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尤其是對服務于支柱產業建設的新機具新技術作為重點來突破,使農業機械化能夠覆蓋我州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
2.2.4支持建設停放農業機械的必要設施。在農村,大部分農民把農機停放在露天,常年風吹日曬雨淋,報廢比較快,支持農民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根據停放農業機械的實際需要建設必要的停機場、停機庫、停機棚等設施,并安排必要的建設用地,減少農機損耗。
2.3加強農業生產用機耕道建設。鄉村機耕道路是我州農業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多年來一直沒有機耕道建設的項目投入,目前我州的機耕道建設嚴重滯后,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將生產用機耕道路建設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財政應設立機耕道建設專項資金并納入預算。建議由農機部門根據全州農村田土現狀和作業條件作出規劃,逐步組織實施,使全州的農業生產道路建設有較大的改觀。
2.4把分散的農機戶聯合起來,組織跨區作業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通過農機社會化服務切實幫助農村中的“留守”農戶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困難。
2.5健全農機管理和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機管理、服務、監督體系,確保鄉鎮一級農業機械化管理和服務不到位。針對我州農機快速發展的實際,農機操作技術的培訓、指導和必要的監督管理等必須相應跟上,以確保農機的有效運作及農機使用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加強農機人員技術培訓,每年培訓各類農機技術人員,給農民提供智力支持,培養新型農民。
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順應了農村勞動力分配的潮流,而留守農民都是農村中的老、弱、婦、幼等弱勢群體,面對繁重的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有人開展農機化生產服務,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在農忙季節返流之憂,有效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