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軍
提高母豬繁殖力,能夠增加繁殖仔豬的數量和質量,增加養豬戶的經濟收入和效益,促進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母豬繁殖力。
1遺傳
1.1品種對于繁殖力有很大影響,不同的品種(或品系)之間繁殖力存在較大差異。如我國太湖豬平均每窩產仔數高達15頭以上,而引進品種僅為9-12頭。
1.2近交會使胚胎的死亡率增高,且胎兒的初生重也較輕,一些遺傳疾病也會增加;而雜交則有利于提高窩產仔數及初生重,故應有意識地控制近交、開展雜交。
2營養
營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要注意到質的影響,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生理條件下季節、個體等差異及飼料品種諸多因素的影響。大致說來,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
2.1總的說來,作為種母豬既要滿足需要,又不要過肥,要以飼養標準為參考,避免盲目配料、喂料。
2.2空懷期、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可適當采取短期優飼,對于母豬恢復體重、促進發情、排卵和提高泌乳量有益。妊娠中期可采取限制飼養。
2.3整個妊娠期過高的能量供應會使泌乳期的采食量下降,不利于乳腺發育,從而導致泌乳量下降。
2.4哺乳期適當增加營養,對維持產奶十分重要,也可避免較大的體重損失,有利于下一次發情、配種。
2.5維生素在日糧中的水平對母豬最大限度地發揮繁殖潛力極為重要。因此,在出現死胎增加或受胎率突然下降時,應首先考慮營養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影響。
2.6飼喂全價配合飼料,嚴禁飼喂霉敗變質的飼料。
3管理
3.1衛生、防疫是保證豬只良好體況的重要環節,要經常根據需要進行傳染病的科學、合理、有效的預防和接種工作;定期對豬群進行抗體檢測,依據抗體在體內的消長規律,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本場(地)的免疫程序,嚴格按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周期性地進行豬舍清洗、消毒;要防止和治療子宮炎、陰道炎和乳房炎。
3.2加強飼養人員的責任心,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3.3建立母豬個體的繁殖登記制度,及時淘汰繁殖力較低的母豬,使整個繁殖母豬群保持在良好的繁殖水平上。
3.4豬群密度及空間明顯影響青年母豬的正常性周期、配種和妊娠。
密度太大或空間太小,母豬配種率下降。
母豬交配后應留在原圈3周以上,等確診妊娠后才能轉圈,這樣有利于減輕環境應激對胚胎早期死亡的影響,可以獲得更多發育、成活的胚胎,提高窩產仔數。
3.5搞好發情鑒定,及時配種。
3.6盡早進行妊娠診斷。未妊娠母豬,要盡早采取措施,促使發情,及時配種。
3.7在妊娠的前3-4周內,豬舍溫度應保持在18-22℃,嚴防熱應激對早期胚胎存活的影響。
3.8有報道在母豬妊娠的第15天注射1500國際單位的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可以提高胚胎的存活數目,增加產仔數。
3.9確診妊娠的母豬最好單獨飼養。
3.10產房設備要適宜,衛生清潔,通風良好,最好架設產床。
3.11母豬分娩后36-48小時(不能太久),肌肉注射10毫克前列腺素F2a,可有效預防子宮炎、產后熱,縮短發情間隔。
3.12最好采取4-5周齡斷奶。
3.13在母豬斷奶后,引入成年種公豬或用公豬的尿液、精液噴灑母豬的鼻子,有利于其發情、提高排卵數。
3.14運動和陽光照射,能促進母豬發情排卵。
4積極推廣應用豬的人工授精技術以減少母豬在配種時感染生殖系統疾病,提高母豬的繁殖力。
除采取以上措施外,還要及時做好圈舍的驅蟲、滅鼠工作,尤其是夏季的滅蚊蠅工作,以預防各種血液寄生蟲病的發生。此外,冬要保暖、夏要防暑,給豬只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