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麗明
引言
畜牧業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坪縣經過生豬綜示區、商品牛羊基地縣及優質烏骨雞產業化發展等項目建設,畜牧業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優勢畜禽品種的養殖已較為普遍。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畜牧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些問題日益顯現。本文對華坪縣畜牧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闡述了華坪縣畜牧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相關策略,從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及創新經營、生產方式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
1華坪縣畜牧業發展現狀
華坪縣幅員面積為2200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97%。年平均氣溫19.8℃,屬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帶,干濕季分明,光熱資源優越,雨量相對豐沛,農業資源富集,具有獨特的熱區農業發展優勢,為發展優質畜牧業提供了極好的資源和條件。2012年全縣全年大牲畜出欄15829頭,期末大牲畜存欄70413頭;生豬出欄126928頭,期末生豬存欄166630頭;羊出欄46336只,期末羊存欄133618只,家禽出欄1275081只,期末家禽存欄765249只。畜牧業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與其相關的飼料資源缺乏、藥物殘留、養殖廢棄物污染環境等問題也逐步顯現,阻礙了華坪畜牧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2華坪縣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糧食供求緊缺和市場供需矛盾。近年來,由于城鎮化的推進,耕地用途改變以及自然災害等原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伴隨人口基數不斷增加,糧食需求不斷加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畜禽產品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人畜爭糧的問題較為突出。隨著食物結構的改變,人們對肉食品的消費從原來的脂肪型轉向瘦肉型,對畜禽產品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運用配合飼料喂養畜禽出欄快,雖能滿足市場消費量的需求,但與傳統方式飼養的畜禽產品相比,口感較差,不受消費者歡迎。而傳統方式飼養的畜禽生長周期長,飼養成本高,但出欄價格沒有明顯提高,養殖戶不愿用傳統方式飼養,從而導致了畜牧業經濟增長方式與市場消費需求的矛盾。
2.2畜牧養殖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國畜牧業資源利用率和畜牧技術經濟指標偏低。畜牧養殖過程中出欄率、成活率以及個體產肉率、飼料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飼養周期長,在養殖方面還需不斷的加以調整和優化。就華坪縣來說,青貯、氨化飼料的制作推廣使農作物秸稈資源得到了運用,但大量的農副產品還沒有被充分利用,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主體是分散的個體農戶,普遍知識文化低,接受能力差,飼養方式落后,生產與銷售脫節。要實現畜牧業經濟的總體增長,必須提倡科學飼養,提高養殖戶科學飼養知識。
2.3疫病、藥物殘留等質量安全問題。不合理的養殖方法導致了疾病、藥殘等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部分養殖戶為了提高養殖收益,在養殖過程中添加國家明令禁止的藥品和飼料添加劑,畜禽發病時,還存在濫用抗生素等問題,造成動物產品藥殘超標,影響了畜禽產品的質量安全,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危害。
2.4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隨著農戶養殖畜禽數量不斷增加,農村家庭人畜同院,畜禽混養,畜禽糞便嚴重污染生產生活環境。而規模化、工廠化畜牧養殖場的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大量集中排放,導致了河流和溝渠的氮磷富營養化污染及局部地區的環境污染。一些養殖場雖然建設了污水、污物處理系統,但處理不到位,養殖業與種植業脫節,處理過的廢水沒能有效利用,同樣造成污染。
3轉變畜牧業生產增長方式的基本對策
3.1解決糧食供求矛盾的途徑:(1)在壩區,推廣規模化養殖,調整種植結構,不宜栽插晚稻的地方,播種牧草,發展畜禽養殖。(2)在山區、半山區果園套種農作物,解決部分飼草飼料問題;不適合套種農作物的在果園里圍欄養雞、鵝或肉兔,實現生態資源的相互利用、相互轉化;不適合種植經濟林果的就種植牧草,緩解人畜爭糧的矛盾。
3.2加強科技養殖技術和飼料添加劑使用規范培訓,增強養殖戶科技意識,提高資源利用率、飼料轉化率及畜禽個體產肉率,增強畜禽產品的安全性,并增加養殖收益。
3.3推進畜牧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轉變,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及疫苗和獸用藥物的監管。把畜禽產品標準化當作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用標準化推進品牌化,促進集約化,在養殖中實現畜禽產品無公害生產,為市場提供無公害的畜牧綠色食品。根據華坪縣情況,在山區發展載畜量適度的規模養殖,以牛、羊及土雞為主,實施生態種草養畜。在壩區,發展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以養殖生豬和肉禽為主,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畜禽產品加工、銷售體系建設,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養殖。強化畜牧獸醫部門的職能作用,嚴把畜禽產品市場的檢疫、檢驗關,規范獸醫從業市場,加大疫病和藥物殘留監控設施建設,解決畜禽產品藥物殘留及質量安全問題。
3.4推進畜牧業生態環保養殖。生態養殖是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畜牧業養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華坪縣山區面積大,有較好的生態養殖條件。(1)以散養戶為主的山區,推行“919”生態富民家園工程模式,形成以戶為單位的“畜——沼——果”經營模式。“919”生態模式即:農戶每年至少出欄牲畜9頭以上,戶均建一口高效沼氣池,種植9畝以上優質經濟林果(或糧經作物)]。該模式利用山區飼草、飼料資源養殖畜禽,畜禽糞便經沼氣池發酵后,產生的沼氣用來做飯及照明,沼液、沼渣用作田間、果園施肥,使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徹底解決畜禽糞便污染環境的問題。促進種養結合,以農養牧,以牧促農,改變山區單一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以戶為單位的農業經濟循環。充分發揮傳統養殖的優勢,為消費者提供綠色畜禽產品的同時提高山區農戶整體收益。(2)在壩區,以推行規模化、現代化畜牧養殖場、養殖小區為主,實現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的同時,建好畜禽廢棄物處理設施(如建大型沼氣池等),為社區提供清潔能源或用沼氣發電,沼液、沼渣制成有機肥料提供給種植戶,逐步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大循環。
總之,實施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畜牧經濟產值、環境建設以及社會效益等多方面相結合、相統一的原則,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保護好自然環境,維護好生態平衡,最大限度的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