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華+陳杰
引言
2012年,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批“有文化、有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創業”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2014年,黨中央一號文件深刻指出“為了解決好農民問題,必須解決好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2015年,2016年,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因此,要實現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大力發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將傳統的農民轉變成為新型的農民、新型的工人和新型的城鄉第三產業生產者,是根本之道。
1中國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現狀
1.1培訓意識有待提高,農民觀念有待轉變
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的生活并不富裕,文化素質差,很多農民對計算機、數控車床、汽車維修等專業技術難以學會,對培訓沒有興趣,因此不愿意參加培訓,還停留在“下苦力,肯流汗”的簡單打工,對于涉及到技術含量較高的一些行業,如數控模具、車床、汽車維修等,無法適應,對先掏錢接受教育再上崗的培訓模式無法理解,難以接受,或根本就不能接受,直接外出打工掙錢的積極性高于先培訓后外出就業的積極性。 1.2培訓體系有待完善,教學設施有待完備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職業技術學校受市場的影響,增設了一些熱門專業,例如計算機、財會、電子、市場營銷等,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但仍有一些服務性的行業,市場缺口較大,如家政服務、服裝加工、餐飲服務等培訓,學校重視不夠。許多農業職業學校,教學設備差,基礎設施跟不上,缺乏教學生產實習基地,教室里講養豬、黑板上種果樹、蔬菜的現象比比皆是。對于農業優質新品種試驗、示范和推廣等教學活動,無法開展實施,教師的實踐能力差,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培養的學生質量差,難以適應社會,就業難。 1.3培訓形式單調,培訓方式有待改進 許多職業技術學校培訓形式單調,往往都是采用一些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忽視了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中,一些能工巧匠、行業能手、生產一線專家等,沒有得到重視,培訓學員對培訓沒有興趣,因此不愿意參加培訓,許多職業學校盡管培訓了大量的技術人員,還是適應不了崗位,培訓效果差。
2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對策
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培訓理念,創新培訓方式,探索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圍繞產業抓培訓,大力開展果樹、蔬菜、畜牧獸醫、水產養殖等專業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農藝技術的專業隊伍。 一是樹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新理念、培育“新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圍繞產業來抓,重點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從業人員,把“愛農、懂農、務農”的從業者培育成具有引領作用和示范帶頭作用的種植大戶,充分發揮好示范輻射作用。 二是創新培訓方式,探索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直接上戶,開展“入戶式”培訓;通過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從業人員強化種養技術培訓,以現代農業技術為抓手,開展“示范戶”培訓;通過農業龍頭企業,以現代農業技術為引領,開展“訂單式”培訓,培養一支懂技術、會經營的生產管理人才。 三是教學上不斷探索創新,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第一,充分發揮科技示范培訓基地的作用,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對農民進行實用致富技術培訓,實現由封閉型的課堂教學轉向開放型實踐教學的轉變。通過把“示范戶”、“土專家”請進課堂,進行“現身說法”,傳授致富經驗和技術,提升培訓的興趣,改變過去農民對培訓不感興趣的局面,如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和陽光工程培訓,切實提高教育培訓效果。第二,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各種資源,通過自身制作、購買引進和復制下發等方式,用于農民教育培訓。同時,把掌握最新的致富技術、高水平的專家,“請”到農民的家門口,“面對面”的傳授知識;還可以運用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接收點和流動電教播放點,對農民進行遠程教育,真正實現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通過多資源,多渠道的培訓,使農民綜合素質得到快速提高,促進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
第三,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內容,采取不同的培訓形式。對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等培訓時間較長,需要在當地培訓學習,可采取與當地駕校聯合辦學、委托學習等培訓機制,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和先進的教學設備場所,采取異地培訓的形式,實地學習專業技能;對于陽光工程培訓,可采取專家講座、專題報告會等培訓形式,同時利用當地的培訓實訓場所,也可安排較多的時間當地進行技能實訓,以增強針對性,提高培訓實效,實現由普遍性的培訓向針對性的培訓轉變。
結束語
因此,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大力發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創新培訓方式,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傳統的農民向新型的職業農民、新型的工人和新型的城鄉第三產業生產者的轉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