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晴
守望,是一顆種子,等候一樹花開。守望,是堅守與展望,是……
有人說:“宋亡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我深以為然。那些“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美景,那些“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的狂傲,那些“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的感慨,早已在文化的傳承上出現了斷檔。韓國將端午節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進一步籌劃將“活字印刷術”“韓醫”等申請為非遺。反觀我們中國,卻使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生生地斷裂,無數的技藝失傳,那些古宅中的花窗和精美的雕花檐早已積滿灰塵,沒有人為它們擦去塵埃;那些浮雕被人鑿去,不復當年模樣。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造極之趙宋之世”,這句話背后的痛心我們也可感知。
之所以出現斷層,我想,是我們沒有真正懂得“守望”這二字的涵義吧。“守望”應以堅守為前提,若我們自己的過去都忘卻了,又何來展望呢?
你是否還記得從前夏天流螢飛舞的夜晚?小時候在農村,大人們吃完晚飯便搬出椅子,左鄰右舍一起,在家門前搖著蒲扇驅趕蚊蟲,聊著白搭,我那時還小,總是靜靜地待在一邊,躺在椅上看星星。那時候的星星真多啊!可現在,城市里早已尋不到螢火蟲的身影,閃爍的星光也被霧霾所遮蓋。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卻又越來越遠。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北,但這些擠占了村落,遺棄了田園。那一米陽光,一張書桌,一方彩箋的簡單生活似乎也被埋沒在城市的喧囂中不見了;那一輪皎潔的明月,似乎也遺失在宋朝的屋頂上。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我們似乎忘了過去。
今夜坐在家中,靜靜地望著那星空,我們要守著什么?我們又要以怎樣的心態去望著什么?我們的腳步越來越快,快得已經無法停下去細細地聆聽心中的聲音。而當我們忽略這聲音的時候,我們已無暇再回顧過去。浮躁,這是許多人對當下生活的評價,而浮躁的心態怎能讓我們去學會堅守。而恰恰在很多時候,只有堅守,才能讓我們行得更遠。
或許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守著過去,何以談將來。這話乍一聽似乎有理。是啊,我們清朝的閉關守國,動不動就沉浸在天朝大國的自大中,封閉了自己的視野,漠視著前行的動力。這樣的“堅守”,哪里還有什么展望呢?這時,我想到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句:“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這里,我找到了“守望”的真正內涵。堅守不是讓我們封閉自己,在貧困中堅守自己的德行;在逆境中堅守理想的追求;在困難中堅守不懈的努力。堅守住一份寧靜,得以讓我們致遠;堅守住一份淡泊,得以讓我們明志。
就從我們國家偉大復興說起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以極快的速度發展。但其背后,支撐起國家民族命運的人,像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許許多多的中華兒女哪個不是在艱辛中堅守,哪個不是在困境中堅守,而恰恰有了他們的堅守,才為我們今天創造出了繁榮富強的國家。
有人說:“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當我們在堅守中磨煉出自己的意志、品格后,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展望,去奮勇前行。守望,不是停滯不前。曾經,先人們為我們的今天守望在那過去,而我們也將為明天,而守望在那現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