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晶晶
摘要:日興夜寐,四時之景,周而復始?!端臅r歌》巧妙地把握了“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著男女相戀的真實感情。它分別以春、夏、秋、冬為題被記錄下來,經由歌詩的吟詠與傳唱,不斷地被后世仿擬和重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文章以樂府《四時歌》為底本,對其中描繪的春夏秋冬四時之景展開探討,建構出與之相應的女性圖式,以此來探求有無相生,悲喜交集的生命體悟。
關鍵詞:四時歌;以物動情;圖式
在中國藝術中,沒有孤立的空間意象,任何藝術意象都是在時間中展開的,相應地,四季輪回變換,人們將情感的觸動借助四季物候用詩的形式表現出來,形成四季之詩。四時循環更迭,年年相似,在人們對自然充滿詩意的追尋與失落中,人事日繁而自然日遠的歷史軌跡日漸明晰。
一、《四時歌》中“四時”的意蘊及變調
“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大自然優美歡快,人的愛情純真甜蜜,二者和諧相伴,組詩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少女的優美:輕盈的舉止、華麗的妝飾以及豐富動人的情懷。從抒情基調看,可命為“春之贊歌”。時序入夏,由春鳥的“新燕弄初調”到“林鵲改初調”,同時又新增了“林中夏蟬鳴”;在“朱夏花落去”之后,又出現了“瓜果滿枝頭”的新景象。相較于初春戶外郊游、以覓同心,盛夏則更多地是寢居,詩人著意渲染了夏日的炎熱,重在描繪戀愛雙方在酷熱的天氣中嬉戲的場景,反襯出愛情的甜蜜。從詩的主題來看,可命為“夏之歡歌”。
由夏入秋,秋風入衾,給人帶來涼爽的同時新增肅殺之感,尤其是到了秋夜“天高星月明”,月下搗衣聲,聲聲離人淚。那專屬于夏天的芙蓉,入秋葉零;那專屬于秋天的梧桐,由春盡夏初的桐葉初蔭到夏末秋初的桐花始開,成為秋季最獨特的風景,可稱為“秋之哀歌”。
由涼秋入冬,置身于霜雪嚴寒之中,有“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的冰凍雪封,有“朔風舞飛雪”的風雪肆虐,又有“嚴霜白草木”的百般摧殘。在沉寂凋零的自然背景中,詩人哀嘆,甚至有“晃蕩無四壁,嚴霜凍殺我”一類的哭訴。但他們在具有毀滅性的冰雪酷寒之中,依然保有對生命的樂觀態度以及對情愛的“經霜不墮地,歲寒無異心”的堅強信念,可稱為“冬之悲歌”。
二、《四時歌》中“四季原型”的構設與圖式
綜觀樂府《四時歌》的書寫,描繪出了一部從青春少女時期開始的女性生命史;與春夏秋冬四季相匹配,可以構設出少女、少婦、思婦和貞婦四種角色,映現出更加深刻的內涵,引發我們的進一步思考。
《春歌》即女性的少女時期,這一時期的女孩迸發著青春的朝氣,處于這一萬物滋長和戀愛的季節中,易于引發少女的浪漫春意,其服飾上的絲、繡、帶與裾等裝飾,與花月春風組合的春季相得益彰,成為春季難以抹滅的盛景?!断母琛分孛枥L了夏季的酷熱難耐,把視野聚焦在人們的寢居之上,此時的情景更像一位新婚的少婦,濃妝艷抹,熱情奔放,沉浸在新婚的喜悅之中。
《秋歌》主要描繪草木凋零,代表性的植物為梧桐樹,強調蓮子和梧子,運用隱語和雙關的手法,與思婦的形象暗合?!抖琛返拿鑼懼校瑹o花無月,主要是朔風、霜、冰與貞婦的組合,體現了毀滅與重生的生命之輪回。日出日落,花開花謝,四時處于無限的循環之中;世間風景流轉,四時物候更迭煥新,相似的景物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個生命的新生,無論是飄浮開散的花朵風月,亦或是喳喳鳥鳴。
隨著季節的推移,女子的心態發生了轉變。四時的輪回是一年,挺過了寒冬的歷練就會迎來下一個春天;而人由少女的青春容顏到少婦的紅粉華妝再到白發蒼蒼,經歷的是難以重返的一生。人們對人生的下一個春天充滿遐想和感激,在不斷地憧憬中完成了心靈的自我轉換和成長,是一部與大自然共構的生命史。
三、建構四季原型的現代價值
樂府《四時歌》以一年為周期,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展現了四季的自然現象和人事活動。依據四時構設出女子“少女、少婦、思婦與貞婦”四種角色,與《子夜歌》發展為“四時行樂之詞”,女性成為吟詠歌唱的主角相映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眾多文人閨怨的書寫中,女性在無形中被放置于一個從屬的地位。“一廂情愿”仿佛成為了女性的美德,孤寂而漫長的等待似乎是女人的專屬,“從一而終”的道德綁架摧毀了女性該有的獨立和自由。但是在《四時歌》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女性獨立成長的過程,把女性的青春爛漫時期比喻為“春天”,繼而跟隨時光的流轉,歲月的變遷,走過人生的夏秋冬。在與自然共構的生命之中,女性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期待,從而生發出更加觸動人心的情思內涵。
在歸納出的四季原型中,春季的美麗與淡淡的哀愁,夏季的繾綣與思念,秋季的孤寂與無悔,冬季的肅殺與重生,都同時蘊含著悲喜交集、相反相成的情思。四季周而復始,循環更替,體現了有無相生、生死相成的生命法則,同時也映現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從日夜到四時的循環,年復一年,代代繁衍,最終匯聚了人類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周振甫.詩品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王運熙.樂府詩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沈德潛著,王宏林箋注.說詩晬語箋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吳相洲.樂府歌詩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