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梅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統治者動用舉國之力,從天子、公卿乃至庶民,在黃河、長江、漢水、渭水流域廣大地區,從周初(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在近600年的歷程中,廣泛地搜集當時各地傳唱的民歌,集中了大量的關于戰爭、勞動、狩獵、采桑、砍柴以及婚戀、習俗等方面的動人篇章,全面而生動地展示了文字還沒有成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時代里各個區域人們主要的生活內容和生
存狀態。
之后,作為具有開創意義的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直將《詩經》作為其弟子的必修課,并多次談到《詩經》之于人的成長的重要教化作用,如“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第8),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詩的意興心領神會,情感就會變得敏感而豐富,在言行舉止方面也會因時、因事、因景而動,做出適當的調整,而最終會與周圍世界和諧,在一種類似音樂的境界中完成自己(之所以說是在音樂的境界中完成自己,是因為對于古人來說,天地之間最高的境界就是音樂境界,即“大樂與天地同和”,因此,人生的最終完成則是天人合一,符合天地的節奏)。此外,《論語·子路》(第13)也記載,孔子的兒子孔鯉,有一次獨自一人路過中庭,正巧遇到孔子,孔子告誡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段話揭示了《詩經》的另一種教化功能,即《詩經》可以讓人從中獲得一種領悟,從而學會更有效的表達。而最廣為人知的孔子關于“詩教”的說法則是《論語·陽貨》(第17)中的記載,這也是孔子關于“詩教”的最全面的表達。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其中,“可以興”可以理解為對《詩經》構建的原初生活世界的“在場性”感知;“可以觀”是指《詩經》對人性與人類的情感具有深刻的領悟和委婉曲折的表現;“可以群”是指《詩經》對一個族群記憶的保留與喚醒;“可以怨”,是指《詩經》構成了語言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緊密關聯,可以讓人學會如何表達。
孔子的觀點基于對《詩經》最本質的了解,有著非常深刻且合理的洞見,加之,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社會力量助推之下,“詩三百”更是奠定了其經典的地位,為歷代精英階層尊崇為《詩經》。而在唐宋以后,科舉制度的全面實施,更將《詩經》列為“五經”之一,成為讀書人終身研習的對象。也就是說,唐詩宋詞的作者們也大都是在熟讀《詩經》的基礎上建構起他們的語言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而中國人又常將唐詩宋詞作為啟蒙讀物,因此,如果一直往前追溯,一定不難發現,《詩經》其實就是我們民族最早的思想與情感的源頭,中國人的情感結構,生命歷程,表達方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詩經》的滋養和培育難以估量。
但是,進入近、現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們卻切斷了與以《詩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之間的精神聯系,漸漸地與之疏離。可是,當我們回望來路,重新思考文化的功能和意義,重新估量《詩經》這樣的經典之于民族文化的發展以及之于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意義時,它們便很自然地回歸到了我們當今大學的通識教育課堂。然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經過十多年的語文學習,對《詩經》雖然有一定地了解,但因為古今漢語文字的演變和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詩經》對他們來說還是顯得太過遙遠、艱深,學生大都對這樣的經典望而生畏,主動學習的意愿很弱,《詩經》原本具有的,在學生文化修養、人格養成中所具有的重要的“詩教”功能得不到體現。而作為通識教育,又不可能讓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十分細致的研讀,當然也沒有必要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具有如同專業學習一樣在深度和廣度上展開,但卻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取《詩經》中的精華,讓他們感受到《詩經》的魅力。為此,有必要對作為通識教育的《詩經》教育教學方法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讓《詩經》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功能凸顯出來,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對《詩經》中重要篇目中現實場景的還原,讓學生感受到其原初的詩意;可以通過對《詩經》的時代、地域、風俗、文字等因素之間的關系的揭示,讓學生感受到《詩經》的生活世界里的民俗與風情,增強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學生閱讀和欣賞中國古代詩歌的能力。
在此,孔子關于《詩經》“興”“觀”“群”“怨”的詩教觀,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筆者以為,在孔子關于《詩經》的“詩教觀”的啟發下,作為通識教育的《詩經》教育教學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即,興,是對現實場景的還原;觀,是對先民生活習俗的了解;群,以發現《詩經》與現代社會生活的關聯;怨,領會《詩經》對生活世界的鮮活呈現。
尤其,在現代社會,當我們的心靈被現代文明所遮蔽,不復能再見那樣的藍天、白云,那些清澈的流水,那開遍山花的原野,那在時光里不息演奏的蟲鳴……更需要重返《詩經》的原初生活的現場,重現《詩經》的詩意與美好,重新喚回《詩經》中那種最質樸的詩性精神。但愿,以青年大學生為主要參與對象的國學課堂是這一偉大路途的起點。在這種情況下,在通識教育的《詩經》教學中,重溫孔子的詩教觀,從“興”“觀”“群”“怨”的基本點出發,喚回《詩經》在生活世界里最原初的詩意,是激發學生興趣,感受經典魅力的十分重要的契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