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汪小容+++高燕
摘要:故事治療是與兒童進行工作的重要心理技術,而將繪本故事作為媒介,設計出能夠嵌入學前教育階段常規課程體系的“故事治療——多元繪本閱讀”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是對兒童發展性團體心理問題輔導模式的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故事治療 繪本閱讀 團體心理輔導 兒童心理教育
一、研究背景
說故事和聽故事是童年和自然的文化活動。在20世紀末,兒童心理專業治療人員開始比較有系統的將故事素材運用于兒童心理治療方面,以“聽說故事”為媒介,借助精神分析的架構,與兒童共同探索隱秘的心靈角落。兒童可以在故事的各種人物及其關系中“看到自己和世界”,更加明確自己的情緒體驗。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宣泄情緒,滿足心理需求,緩解內心的緊張、不安,為心理問題的解決找到一個安全的出口。為了更好的理解兒童故事中的隱含的心理動力因素,在20世紀90年代,加德納(Gardner,1993)從多年的兒童治療經驗中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咨詢技術——互動說故事技術(The reciprocal storytelling technology),此種技術用來誘發兒童說出自己創作的或者自發性的故事,并利用兒童心理分析響應其故事以進行治療。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對于兒童“互動說故事”技術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一直在不斷的深入中,但由于“互動說故事”作為一種兒童心理治療的技術,在兒童問題行為的個案研究層面應用較多,個案治療和研究的實施時間都較長,有些案例追蹤達數年之久,因此整體樣本數量較少。且因為以往研究多針對問題行為兒童,如:注意力缺陷或多動癥(ADHD)、對立違抗性行為、品行問題、社會退縮、恐懼癥、焦慮癥、初期邊緣型人格的兒童的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和治療,而鮮見將“互動說故事”及相關故事治療技術運用于心理健康兒童的發展性心理問題團體輔導的研究案例。基于此,眾多臺灣學者嘗試將故事治療與讀書治療相結合,在幼兒園和小學低段進行發展性兒童心理問題的團體故事輔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讀書治療是以閱讀材料為媒介,使讀者與閱讀材料產生互動,建立自我與他人積極情感的技術。此技術可使讀者澄清混亂的議題,呈現出替代性的生活方式,使其有動力去塑造健康的情緒和行為,最終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健康成長。根據實施對象和目的的不同,讀書治療分為臨床性和發展性兩個層面。發展性讀書治療主要在心理咨詢(輔導)中心或幼兒園(學校)班級中,由心理咨詢與輔導人員或經過相應培訓的幼兒園(學校)教師實施,強調讀者人格與文學作品所產生的交互作用,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促進讀者更好的適應成長過程,提高讀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進行兒童的讀書治療時,心理咨詢與輔導人員常將兒童喜聞樂見的繪本故事作為閱讀的媒介,在幼兒園和小學課堂上進行實施。研究表明,在團體中實施的繪本閱讀對兒童的情緒智力的發展存在一定的輔導效果,而在輔導者帶領下的與特定閱讀延伸活動相結合(如結合藝術性的手段、讀者對故事的改寫或者補充等)的團體繪本閱讀輔導活動預期將有更加良好的輔導效果。
二、研究基本理念和思路
將繪本作為兒童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的媒介,在兒童心理教育領域進行應用,已經有較好的理論研究基礎,但是如何將理論研究的結果與當前兒童的教育現狀進行有機的結合,讓一線教育工作者能夠進行兒童團體心理輔導(教育),還需要設計出具體、可操作的輔導(教育)模型才能最終達成實效。以學前教育領域的課程體系為例,當前幼兒園開設的課程按照課程權利主體和開發主體的不同劃分為基礎課程、游戲課程、特色課程三大部分。“故事治療——多元繪本閱讀”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可以嵌入學前教育領域中的特色課程部分進行實施。為突出課程的創新和特色,需要在常規團體繪本閱讀心理輔導的基礎上,根據對象心理需求的差異設置不同的主題,并在主題的指引下,結合多種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心理教育手段進行多元化的課程設計,比如布袋手偶戲、心理劇、粘土劇、沙盤游戲、裝扮游戲、連環漫畫繪畫、扭曲線條作畫等。并強化課程操作手冊的設計,內容涵蓋對一線教師的具體指導和要求,方便一線教師理解課程的設計理念和思路,并能夠根據操作流程實施課程。
三、“故事治療——多元繪本閱讀”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的設計
“故事治療——多元繪本閱讀”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主要涵蓋三大部分:課程版塊及主題的設置、課程繪本資源的選擇、課程實施操作指南。
(一)課程版塊及主題的設置
發展性心理輔導是心理輔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心理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以發展性心理輔導為目標的閱讀治療涉及三大領域:學習輔導、人格輔導和生涯輔導。在選擇和設計閱讀治療的版塊和主題方面,要考慮是否符合以下原則,包括:是否符合當事人的認知能力;是否能吸引當事人的興趣;是否具有啟發心智、解決心理困擾的作用;是否滿足特殊對象(個體或群體)的需求等。在本研究的課程版塊和主題設置層面,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從“自我認識與生命教育”版塊、性教育版塊、“情緒調控和社會交往”三大主題版塊入手進行探索。
1.“自我發展與生命教育”版塊
自我是一個多維度的動力系統,具有區別于他人的“分離感”和跨時間的“穩定同一感”。具體包含:自我認識(自我概念)、自我情緒體驗(自我感受、自尊、自愛)和自我意志(自我控制)等內容。而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從而實現生命的最大價值。自我發展與生命教育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在兒童時期通過本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進行兒童的自我發展和生命教育,促使兒童從“愛自己”到“愛他人”再到“愛世界”。
2.“兒童性教育”版塊
兒童性教育就是根據兒童年齡的發展,對兒童進行有關性科學、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養的社會化過程。在兒童期,幼兒經常會表現出諸多與性別有關的問題,利用本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幫助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理解性別角色行為,認知兒童性器官的差別,回答兒童關于出生問題的疑問,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合理的進行兩性互動,培養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自然而健康的態度,建構兒童健康完整的人格。endprint
3.“情緒調控和社會交往”版塊
兒童情緒具有易沖動、不穩定(情境化)、易外露、易受感染、逐漸社會化等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具有指向物不斷增加、情感內涵不斷豐富、情感日益深刻、高級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開始發展等趨勢。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利用本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幫助兒童逐漸懂得他人情緒表達的意義,懂得如何對他人的情緒表達作出正確回應。同時幫助兒童增強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增強社會適應力,建立良好的社會交往模式。
(二)課程繪本資源的選擇
繪本是具有圖像性、兒童性、藝術性、教育性、傳達性、趣味性、親和性等特點的圖書資源,理想的繪本應該包括:圖文呼應;圖畫有明顯的焦點意義;圖畫造型多元以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色彩豐富、構圖和諧、筆觸有生命感、能夠傳達故事的內涵等特征。在選擇作為“故事治療——多元繪本閱讀心理輔導課程”的繪本資源時,參照當前國際著名的7大國際繪本大獎的評獎標準(寓教于樂;對兒童產生健康、積極、博愛的精神鼓舞;創意、藝術價值和藝術設計的結合等)挑選出優秀繪本進行研究。本研究根據不同主題采用的繪本資源如下(部分舉例):
1.“自我發展與生命教育”版塊——“自我認識(自我概念)”主題:選用繪本資源如:《自己的顏色》、《我不知道我是誰》、《我》等;“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主題,選用繪本資源如:《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當鴨子遇見死神》、《風到哪里去了》、《小傷疤》等。
2.“兒童性教育”版塊“認知性別角色,建立兩性平等觀念”主題:選用繪本資源如:《紅公雞》、《天空在腳下》、《頑皮公主不出嫁》、《誰來當王妃》等;“性安全教育”主題,選用繪本資源如:《不要隨便摸我》、《不要隨便親我》、《難過的絨毛小狗》、《身體紅綠燈》等。
3.“情緒調控與社會交往”版塊“通過言語和非言語方式理解自己情感” 主題:選用繪本資源如:《生氣的亞瑟》、《我好擔心》、《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床底下的怪物》、《我為什么討厭吃奶》等;“運用積極的言語和非言語方式和他人進行溝通”主題,選用繪本資源如:《阿內宮大戰塔羅拉》、《不是我的錯》、《大姐姐和小妹妹》、《猜猜我有多愛你》、《我喜歡你》等。
(三)課程實施操作手冊
設計“故事治療——多元繪本閱讀” 心理輔導課程模型操作手冊的目的在于,在實踐層面幫助心理工作者或者經過培訓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夠結合自己工作環境中兒童面臨的普遍性發展性心理問題進行團體輔導。操作手冊涉及課程版塊、課程主題與輔導目標、心理教育手段、主題繪本、工具/材料/人員等具體內容。因篇幅限制,以“自我發展與生命教育”版塊為例進行示例:
1.課程版塊:“自我發展與生命教育”;
2.主題與輔導目標:“自我概念”;
3.心理教育手段:粘土劇。主題繪本:《我不知道我是誰?》。
工具、材料與人員安排:各色粘土;粘土制作工具;主題繪本(每組一本);<25人班級、>3歲兒童、<6人/小組;島狀工作臺;1名心理老師總組織、每組1名助教老師隨組輔導。
操作指南:
(1)開場:心理老師講解課程背景、大體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
(2)繪本閱讀:心理老師帶領全體兒童閱讀《我不知道我是誰?》。
(3)粘土創作:
①請兒童用粘土捏一個“我”(講解粘土創作的基本要求)。
②分組創設一個“我”的粘土生活場景(隨組助教老師協助創作)。
(4)將兒童創作的“我”放到生活場景中,請兒童表演“我”和他人之間的互動。例句:你是誰啊?我是……;你又是誰啊?我是……(重復這個對話過程,發現自己更多的特點和社會角色)
(5)課程總結:心理老師對本次課程進行總結。
四、結語
故事是兒童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要素材,“互動說故事”等技術誘發兒童說出自己創作的或者自發性的故事,并利用兒童心理分析響應其故事進行個體治療并取得良好療效。在兒童發展性心理問題的團體輔導層面,尚缺乏對兒童階段性的、共性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的技術或手段。運用兒童喜聞樂見的繪本故事作為媒介,設計出能夠嵌入學前教育階段常規課程體系的“故事治療——多元繪本閱讀”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并根據學前教育階段師資的實際情況,提供課程操作手冊示例,為下一步在學前兒童中實施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模型并檢驗效果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杰洛德.布蘭岱爾.兒童故事治療[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2]趙漪蓉.互動故事療法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干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陳怡伶.讀書治療對增進幼兒人際關系輔導效果的研究[D].臺灣:屏東教育大學,2006.
[4]諸佳男.基于讀書治療的繪本閱讀對兒童情緒智力的影響研究——以小學四年級為例[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
[5]劉宣文.學校發展性輔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王萬清.讀書治療[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