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麗+王洋
摘要:高校公共突發事件中,網絡輿論具有產生即時性、來源開放性、內容多元性、影響廣泛性等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對輿情進行有效的處理與控制,確保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
關鍵詞:高校公共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機制研究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出現在高校內,與高校師生或者其他工作人員相關的一系列事件,事件的發生比較突然,對高校的安全與穩定具有重要影響,也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這些年,新媒體的出現使得社會信息傳播快速、廣泛,在這種形勢下,一旦出現高校公共突發事件,高校得以及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時間就非常短,造成嚴重的輿論壓力。
一、高校應對突發事件中網絡輿論的常見問題
(一)高校在突發事件的處理上公共關系意識淡薄,處理制度匱乏
第一,高校公共關系意識淡薄,單純的將突發事件當成內部事件進行處理,處理之前沒有關注公眾意見,所以,一旦爆發輿論,又顯得措手不及,增加處理難度,甚至出現無法掌控的局面。
第二,缺少完善的處理制度。隨著高校管理體系的完善,其在公共事件的處理上已經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經驗,但是在處理公眾事件中,決策權屬于少數領導,一線人員和基層部門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理,沒有明確的操作規范流程進行參考,造成輿論發生的第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怎么說、怎么做都是一團霧水,有的為了避免給自己帶來麻煩,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予行動。另有一些工作人員,擁有豐富的處理經驗,但是也會由于領導態度不明確而不知如何下手。
(二)信息不透明,缺乏對輿論的引導與互動
在網絡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自成媒體,所以,一旦有突發事件在高校內發生,就會立刻在網絡蔓延開來,一時間大量信息撲面而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傳播途徑與傳播方式的多元化,給信息控制、封鎖帶來很大的難度。新媒體時代高校公眾事件的發生及處理經驗告訴我們,新媒體在高校公眾事件處理中,正顯現出“引路人”的地位。
新媒體時代,一旦發生高校公共事件,不在第一時間公布信息,反而隱藏事實真相,是輿論處理的第一大忌。一旦事件發生的原因與高校管理缺陷有關,高校大多數都會為了維護聲譽選擇隱瞞信息,但是這樣反而起到反作用,引起媒體和公眾的質疑。比如,高校領導擔心信息公開之后會產生更嚴重的輿論轟炸,因而試圖鎖閉消息;或者個別人員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有選擇性的隱瞞真實信息。這些行為,都會引發媒體及公眾自行拼湊“真相”,不利于輿情的處理。
二、高校突發事件類型與成因分析
高校突發事件發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常常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今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內心脆弱。特別是高校在遭遇自然、事故、公共衛生、食品安全以及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時,如果對突發事件應對和后續工作組織不力,善后處置不當,心理干預不及時,很容易引起恐慌,導致事件升級,造成群體性的突發事件,所以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重要。
三、高校公共突發事件中網絡輿論科學化、人性化引導的機制探索
(一)建立完善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
就目前來看,絕大部分的高校都沒有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事件發生時也沒有主動公布信息的習慣,一般都會選擇傳統的信息發布方式,屬于靜態信息傳播,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對公眾反映考慮不足,并且具有一定的權利色彩。所以,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培養網絡輿論中的“意見領袖”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在輿論發生中占據信息公布的主動權,還能夠有效控制信息傳播,樹立良好形象。
(二)建立高校網絡信息技術防范和監督體系
高校必須按照國家互聯網管理的有關法規和教育部有關要求,構建網絡技術防控體制,利用信息技術,對公眾事件發生后的信息進行處理。
(三)從實際出發,積極做好輿論引導
高校要從實際出發正確引導學生在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論,充分發揮高校網絡平臺的優勢,積極應對網絡輿情,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通過思想教育來獲取學生的支持和認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四、結語
高校建立完善的突發事件預案體系,能夠有效保障學校長遠發展。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深入剖析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特點,然后構建突發事件應對預案,及時控制輿情的發展,有效處理突發事件,確保學校師生員工的生命與財產安全,保證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社科院.社會藍皮書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34.
[2]張東嬌.公眾、事務與形象:學校公共關系管理導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