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要: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我們無時無刻的都在接受這片土地給予我們的養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種文化是否有存在的實力,主要是看它的組成結構,正如我們中國傳統的“六藝”就屬于我們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之一,那么“六藝”中必不可缺的乃“樂”,對于當今中國的發展,培養中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實力輸出的必要鋪墊。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學生;民族意識
一、歷史的重重枷鎖
自中國清末時期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思想覺醒并促進中國共產黨誕生和發展的“五四運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生存在那段千瘡百孔的歷史階段中,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文化線條在思想和社會動蕩的年代里更顯得十分無力。為了自強圖存學習日本效仿西方文化和模式,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大部分地區新式教育的學校中掀起了“學堂樂歌”運動,大量的外國曲目進入到中國,加之中國當時的背景動蕩,崇洋媚外的思想猶然而生,大部分文人對于中國民間民族音樂棄之以吡,說其糟粕不堪登不上大雅之堂,受到思想和歷史背景的沖擊和洗禮,眾多優秀、絕世、璀璨的民族民間音樂消失,至此成為絕響或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一些描述。
二、民族意識的重要性
如今我國的綜合實力日漸強盛,發展迅速,但是我們的文藝、文化卻逐漸的跟不上其他方面發展的腳步,面對中學生的音樂教育是存在很大缺失的,我們的學生依舊學著歌唱,依舊是學習基礎樂理,但是不論我們如何得堅持學習這些知識,我們卻離我們現實的精神生活和現實生活卻越來越遠。甚至尋找不到一個契合點。
筆者在陜西省渭南市渭南高級中學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操持著一口流利陜西話的中學生卻不會陜西的民歌,甚至連渭南市臨渭區朱王村的“秧歌戲”都不曾耳聞,雖有少許中學生對華陰老腔有所耳聞,但是卻并不感興趣,甚至將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以及演唱方式說成是“土掉渣”,“不好聽”但這些藝術形式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它們吸取了當地給予的文化底蘊和各種階段背景下不同人文因素交織出的產物,蘊含了我們先輩的精神和思想,代表著一個區域和一個民族的存在,也代表著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個性和精神,但是我們的孩子卻給予這樣的評價,這種現象其實就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消亡的一種現象,雖然在渭南這個范疇內它是區域性的,可是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現。
有一位外國專家所講的一樣,中國現行的音樂教育正在扼殺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長此以往下去我們的文化將被外來文化所侵襲,我們的民族思想意識也正逐漸消亡,雖然這個過程不是瞬間的,但是我們縱觀一下歷史音樂本身它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如果我們按著教數理化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那么這才是藝術的悲哀,甚至可以說對比古人在藝術文化教育方面的思想和目的,我們現代人偏離的太多,當代的音樂教育在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已經開始偏離了育人的范疇專業技能化嚴重,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如果不重視這一象征,那么這個民族就像天空中飄蕩的云彩,隨處搖擺,最終淹沒在國際文化的暴風當中。
三、注重區域性音樂傳統文化教育
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思想處于一個剛剛萌芽的狀態,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如今社會科技信息媒體高度發達的情況下,許多外來的音樂文化對中國本土的傳統音樂文化沖擊性極大,在中學生身上甚至能看到逐漸西化得身影,這對我國的文化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中國現在的變化日新月異,對外我們的各方面對全世界都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我們在一直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后代卻在全盤的西化,放棄掉了我們祖祖輩輩用真情實感創造出來的精神文明,他們其中蘊含的哲理雖然不是一目了然的展示,對比西方我們更加含蓄,那么這一點也是我們中國人本身的性格所在,所以一個民族的性格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所以文化輸出方面我們也必須要堅持與國家的步伐相一致。
有大家,必有小家,小家不立不昌,何來大家的立足于世。要對中學生進行樹立愛國、敬人、遵紀守法、知廉恥、懂孝義的教育,我們要從思想抓起,民族音樂文化中包括了眾多類型、類別,曲藝、說唱、舞蹈、戲劇等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雖有不同,但是歸納總結之后我們會得出一點,那就是勸人向善、懂禮、明事。既然我們的文化有這一點,我們何不嘗試著將我們學校中的音樂課改變成一種音樂文化類的課程呢,不再千篇一律的唱歌、不再循規蹈矩的欣賞作品,而是側重文化和思想的學習,尊重民族音樂中的傳統文化精神,了解深刻后去獨立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啟動民族自我意識,所以音樂教育的作用不僅在于歌唱和技能,而在于中學生是否可以獨立的去審視美學,而不是被迫的接受。首先從本地區域性文化特色了解學習入手,可讓學生先了解養育他們的這片土地上都存在什么樣的音樂文化,對家鄉建立認同感,培養愛家鄉、懂家鄉的思想意識,從而建立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創建并搭建好傳統音樂文化的受眾平臺讓我們的文化發展更能的到充分的發揮,增強我國文化輸出能力,讓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董云.走向生態的音樂教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9.
[2]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建教學出版社,200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