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曠怡
摘要:本文從文晏導演的大陸第一部性侵題材的電影《嘉年華》所表達的方式、所表達的思想、所運用的符號等角度進行分析,指出《嘉年華》是用一種現實的態度,站在審查的邊緣上,向著社會法則以及女性的成長史提供了強有力的影像作品。作為影像作品出現在公眾面前,并得到觀眾的關注,便已是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嘉年華》; 女性的成長史
2011年,韓國導演黃東赫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劇情電影《熔爐》,這部源自真實事件的性侵電影受到韓國國家高度重視,社會掀起“熔爐熱”,甚至因社會反響而頒布了“熔爐法”。而六年后,中國導演文晏憑借女性的敏感做出了大陸第一部性侵題材的電影——《嘉年華》,然而《嘉年華》作為中國性侵電影第一部,它所表達的方式、所表達的思想、所運用的符號,又會為這個社會帶來什么呢?
一、《嘉年華》的切入角度與敘事方式
《嘉年華》剛進入公眾視野時,性侵的題材讓很多人一下子便聯想到了韓國的《熔爐》。然而在觀看《嘉年華》之后,卻能夠發現兩部影片雖然同作為性侵題材的社會現實類電影,但在切入角度與敘事方式上有著很大的差異。
《熔爐》是以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劇以及學校的的悲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后黑幕的故事。影片嚴格的遵循了“開頭、沖突、反轉、再次反轉、高潮”的韓國電影模式,善惡沖突明顯,情緒激烈飽滿。一片看完,相信不少觀眾對于校長扒在廁所間上邊、男老師對兄弟倆施虐等性侵暴力行為的陰影揮之不去。受害的經過、反抗的經過、最終失敗的結果,恐懼與絕望交融連接,直面黑暗的敘述方式也給觀眾帶來直接的感官沖擊,引起了強烈的“熔爐反應”。
而中國的《嘉年華》則是以另一種方式進行的。它淡化了煽情,也并沒有將孩子受到的侵害過程作為重點。受害過程只運用樓道的“攝像頭”視角幾分鐘便交代清楚,更多的則是侵害背后的影響與其對案件本身和善惡對立的虛無。平淡冷靜,是《嘉年華》敘事的特點,它不像《熔爐》會讓觀眾聲淚俱下、激憤慷慨,只是伴隨著兒童遭到迫害后,家長的軟弱妥協、警察醫生與官宦的勾結徇私、孩子的無望與無知、以及律師查證卻百般受阻。《嘉年華》的電影情節沒有什么沖擊之處,卻留給觀眾更多的深思與回味的地方。如今早已不是“一人偷,萬人罵”的年代,尋求真相都層層受阻。無望如深水,隱忍與克制相充斥,其壓抑的氣氛,便是當下社會的日常寫照。
文晏在一次采訪中說:“性侵對孩子的傷害真的不只是那一晚上的事情,但后面一連串的傷害其實是可以改變或者避免的,可由于我們做得不夠好,使得這些傷害更加變本加厲,歷久彌長。”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訪之中,文晏拜訪了常年與未成年性侵受害者打交道的社工、律師、心理咨詢師等,結果她痛心地發現:竟然很少有人能夠通過有效的渠道或途徑為受害者發聲,很多人甚至根本找不到出路。沉默,隱忍,這是這個社會最大的痛楚。
二、《嘉年華》所帶來的反思
《嘉年華》所折射出的遠遠不止“性侵”一方面。文晏帶著“我們這個社會里面,女性、女性的身體,這些東西都是在怎么被看待?”這樣的疑問拍下《嘉年華》。“嘉年華”本是狂歡、娛樂、興奮至極的場所,外在無比光鮮,無比喧囂麻痹了多少人的雙眼,又有誰能夠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電影中的四個細節,含蓄卻客觀的道出了現代社會殘忍的現狀。
第一個,是對孩子背后的家庭的思考。小文是影片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如果說性侵為小文帶來巨大的傷害,那么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則給她帶來更大的痛苦。“離異家庭”、“問題學生”這樣的詞全都壓在一個小女孩的身上。當她與好朋友新新一起在事發第二天遲到時,小文面臨著同學們的嘲笑,老師的“處罰”;而新新則是同學們的關心,和來自小文的“保護”。
而當小文母親得知事情后,卻將錯誤歸結于小文“不三不四的衣服”,甚至拿起剪刀剪掉了小文的長發。當女兒深夜未歸,母親卻全然不知,作為孩子的母親,又何曾盡責?漫長的黑夜,十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與魚缸中的金魚為伴,露宿街頭。
另一對父母則更為典型。為了巴結領導,讓女兒新新認了干爹,擁有直接關系的父親,并沒有想的是如何維護女兒之后的權益,而是企圖用金錢贖買女兒所受到的侵害。也許女兒會為貴族學校,金錢無憂的生活而感謝父母。可當女兒了解并懂得性知識,知道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身體所換來的,又會怎樣?
第二個,則是對未成年“性”教育的思考。在小文與新新第一次接受醫院檢查時,新新天真的問著:“處女膜是什么啊?”可想而知,當這兩個小朋友面臨性侵的時候,也許還天真的認為,這只是長者對于孩子一次“教訓”。
中國教育中,遲遲不肯將性教育作為孩子的必修課,總覺得性教育對于年幼的孩子們來說為時過早,性是一種難以啟齒、一種羞愧的事情。可當面對一次次“未成年懷孕、墮胎、早產”等新聞,又有多少家長會后悔沒能對孩子早些進行教育。你眼中的孩子太小,可真正的罪犯卻不會嫌棄孩子太小。
第三個,則是少女小米的關注。十六歲,已經流浪了十五個地方。她是黑戶,可以為了一張身份證不擇手段選擇逃避真相;她是卑微的生存者,為了存活也可以選擇出賣肉體。這樣的孩子,社會中又有多少?她的未來又會如何?繼續步“前輩”的后塵,還是早早結束此生,小米作為最底層最無知的一類人,在這個嘉年華一樣的時代夾縫生存。
第四個,則是社會的冷漠與無情。警察、醫生、旅店老板……他們是受害者的直擊旁觀者,但他們卻為了金錢、名譽、利益葬送了良心。也正是他們的冷漠,讓女孩們受盡更多的痛苦。不肯伸出援手,冷漠、自私,這也是生活中常見的群像姿態。律師作為片中的絕對正面人物,給這部影片也增添了溫情色彩。面對質疑與困難,她依舊選擇了堅持,因為她知道,一個孩子的未來有多么寶貴。
三、《嘉年華》中的符號象征
相信看過《嘉年華》的觀眾,一定忘不了在海灘旁性感的夢露雕像。這也是《嘉年華》最具代表性的一枚符號。性感的高跟鞋、被風吹起來的裙子以及露出的底褲——這些都是性感與性的代表符號。女人欣賞它,因為它的性感美麗;男人欣賞它,因為它所帶來的幻想。而隨著時間的流失,夢露光滑的小腿上也布滿了廣告單與垃圾,猶如腐爛的玫瑰、布滿虱子的金發。
其二是小文抱在懷里的金魚。它們束縛在瓶子里,看似絢麗多彩,擁有陽光與空氣,卻從未獲得過真正的自由,這也正是小文一樣的孩子真實寫照。
第三則是嘉年華。兩個孩子在嘉年華里玩的不亦樂乎,互相大喊彼此的名字,帶著孩子心底的天真與浪漫。可就是此時,孩子們身體上的傷并沒有完全愈合,父母卻在另一邊商量“私了”。嘉年華絢麗的如同這個社會,可背后的心酸卻鮮有人知曉。
第四則是“二次傷害”。母親的打罵、警察的不作為、醫生的受賄、父親絕望的憤怒、社會的冷眼……當這些全部壓在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身上時,誰又關注到孩子一個人留下的冰冷的淚水。
女性軀體被物化和觀賞,影片中少女們無助的眼光中,折射了現代社會的冰山一角。《嘉年華》作為一部揭露社會本質的紀實電影,以其平淡如水的客觀眼光訴說著社會上角落里的故事。《嘉年華》用一種現實的態度,站在審查的邊緣上,向著社會法則以及女性的成長史提供了強有力的影像作品。也許僅靠一部電影并沒有辦法真正的救贖孩子,但在如今娛樂化的時代,它作為影像作品出現在公眾面前,并得到觀眾的關注,便已是社會的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