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穎
摘要:數字經濟時代下,非線性后期編輯及特效技術的應用是當代動態影像設計制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數字化的影視作品制作過程可控性強、創作空間可塑性高、視覺效果高端震撼,更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進的物質經濟和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影視特效;數字化;進程研究
在計算機領域中,網絡空間通過數字鏈路和商業通信,實現資源共享、互相構建。媒介產業多元發展,平臺交流深化合作,行業環境日益規范,使得21世紀以來,新媒體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現實的轉型發展中逐漸成為主流媒體。用戶發布影視作品更加經濟有效;創作者生產內容可跨媒介跨平臺互通流動;受眾可以自主選擇共同參與交流傳播,這與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媒體傳播模式截然不同。每個人都可以拍攝自己的影視作品上傳到互聯網上,影視特效技術可增加作品的含金量,吸引更多的用戶,與各種社會需求相適應。多種特效軟件的綜合應用也使特效設計師有了更為廣闊的創意空間,創作出完美無缺的畫面效果,滿足多種項目的制作要求。
一、走向數字化的電影藝術
數字化設計技術最早應用在盧卡斯電影公司的科幻類影片《星球大戰》。這部影片中采用了60多種不同的特效,還聘請了最著名的特效專家擔任高級顧問,片中的特效場景都異常壯觀。工業光魔公司運用計算機來控制攝影機按多維軌跡復制運動,高精確度的運動匹配,使多重合成景象更具真實性,如同宇宙中有一名攝影師操縱若機器在拍攝畫面,觀眾如同親身暢游宇宙一般。隨著技術發展,市場需求也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是指電影從敘事到景觀的轉變趨勢,比如《侏羅紀公園》、《龍卷風》等,此時電影畫面表現力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當觀眾習慣了接踵而至的視覺盛宴后,已不滿足只是視覺的強烈沖擊,他們開始期待新的電影形式。這時一種將視覺效果的奇觀巧妙隱藏在故事情節之中的影片逐步占據了大銀幕,并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影體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泰坦尼克號》。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泰坦尼克號》開篇部分除運用到海底真實的殘骸鏡頭,還有效利用了實物模型。在后期數字技術制作過程中,天空背景是后期合成的,船上的乘客是虛擬制作的,但是這都不影響它真實重現20世紀那場震撼人心的海難故事。
從最初借助數字技術進行部分特效制作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影片依賴影視特效,數字電影成為了市場的主流,而多媒體和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也為影視特效技術今后的進步更新提供了寬闊的空間。特效合成、三維動畫、特效跟蹤,眾多具有高效率制作環境、高保真度的畫面圖像和集成化功能模塊的電影特效軟件的出現,為許多電影大片提供了眾多合成與效果解決方案,如《后天》中的地震和海嘯制作、《x戰警》中快銀的凍結幀和CG特效的匹配使用。
2017年7月上映的《猩球崛起3》95%的部分都運用到了后期特效,鏡頭多達1440個。維塔數碼公司更是在各個方面突破性使用了特效技術,將動作捕捉空間延展至實地現場,制作組使用Giant Studios來捕捉、跟蹤、解算,重定位動作捕捉數據,將其帶入Motion Builder,利用運動重定向通道,對表演捕獲數據進行大量的運動編輯。在《阿凡達》和《霍比特人》中數字角色的充實是將演員的照片變成黑白的置換貼圖來獲取紋理,現今,制作團隊使用半透明硅膠來為演員塑模后,新版Barbershop軟件被用于整理干濕毛皮,并添加涂料碎片和污垢,創造出猩猩戰斗時的涂料。每只猩猩擁有500萬根毛發,猿類的毛發模型、著色器流程的進化,使光線可以通過毛發產生雙重散射,令毛發效果更加逼真。全方位數字化制作的特效電影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在保護演員、減少制作成本的同時,也為電影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電視藝術的數字化轉型
1936年11月,BBC(英國廣播公司)在亞歷山大城建成世界上第一個電視臺,并于11月2日開播電視節目,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映黑白電視的國家。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到電視領域,但這一時期主要局限于同步器、數字時基和制式轉換器等少數設備的應用。至90年代以后,高清晰度電視采用數字信號傳輸、數字攝像技術顛覆傳統的膠片攝影、數字攝像設備和儲存技術日益成熟,這就為數字電視這一新藝術形態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同時也為電視節目的編導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藝術創作舞臺。
一部優秀的歷史文獻紀錄片離不開對史料的特效二次加工,為了滿足電視敘事的需求,強化細節表現,紀錄片《故宮》利用動畫表達方式,通過三維建模再現重大歷史場景,彌補了歷史新畫面的缺失,可看性強。但若是過度使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獻紀錄片真實感和嚴肅性。
科技發展和社會實踐彼此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電視藝術的數字化轉型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創作出新的時空界限和語言結構。更為互動的新媒體技術也使用戶不僅能夠收看到更多、更優質的電視節目,還可以實現節目定制收看、節目回看、節目點播等自主操作行為,大大突破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單方向的傳播模式,互動性和反饋機制強化也推動著電視行業各產業的聯動發展。數字技術全面滲透進了電視內容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制作等階段,同時也在全面而深刻地改變著電視藝術的表現形態。隨著數字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之浪潮愈演愈烈,電視藝術面對挑戰的同時,更多是巨大的機遇。
三、走向數字藝術的影視動畫
動畫是指通過連續播放一系列畫面,給視覺造成連續變化的圖畫。視覺暫留構成的畫面運動就是動畫的本質。動畫的發展腳步從未停止過,從傳統手繪動畫時代到現代,表現方式的豐富和新型材質的使用,都讓動畫的形式和種類發生著不斷的創新更迭。進入數字媒體時代后,計算機技術逐步代替了以往動畫制作步驟,改變和影響了動畫的制作流程及操作模式,在動畫傳播的各個環節發揮了重大作用。
回溯數字動畫技術應用的發展歷程,1988年迪斯尼推出的喜劇影片《誰陷害了兔子羅杰》是世界上第一部真人動畫影片,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真人和動畫角色的合稱、光影色調多層次特效配合,使此影片成為了動畫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樣是真人動畫結合影片,2017年11月英國公映的《帕丁頓熊2》在細節制作上的變化尤為顯著,比如在餐廳的那一幕,帕丁頓和監獄廚師的互動設計就需要十分復雜的動作分析,除了在拍攝現場設置許多站著坐著的視平線標志,后期特效制作中還需建立CG形象的帕丁頓替換表演時的比例替身,重新建立運動路徑,模擬拍攝、制作質感和外觀。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促進了數字特效技術在動畫行業的滲透。通過計算機建立重要且復雜的場景,精調制作人物角色的體型比例,設計協調陰影和燈光路徑盡可能真實的復制拍攝現,動畫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形式在影視特效技術的影響下,又一次洋溢熱情,煥發了活力。
參考文獻:
[1]楊志.三維特效在電影領域中的應用──動作捕捉的交互與實現[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肖永亮.中外電影特技發展歷程[J].現代電影技術,2011:4-7.
[3]趙梓巖.新媒體時代影視藝術的數字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6.1.
[4]李晉林.電視節目制作技藝[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5]屠明非.電影技術藝術互動史[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1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