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 418000)
“5W模式”又稱為“拉斯韋爾程式”,是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最早提出。拉斯韋爾將五種基本的傳播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排列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cl、To whom、With what effect。“5W模式”的提出在傳播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傳播過程模式中的經典。麻陽花燈作為湘西花燈的典型代表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在國家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保護發展之路仍然任重道遠。在“5W模式”理念下對麻陽花燈保護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希望為探索麻陽花燈的有效保護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5W模式”的第一個要素是“Who”即傳播者,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社會或某一機構,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對傳播效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麻陽花燈的傳播者包括表演者及其管理機構,表演者在規模上分為表演團體、表演者個人等,這些團體和個人用精湛的表演技藝和良好的協作精神,為麻陽花燈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麻陽花燈的表演者大多為老一輩花燈表演藝人,他們不僅有嫻熟的花燈表演技藝,更有對麻陽花燈藝術的熱愛,對麻陽花燈的傳承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麻陽花燈要傳承和發展,必須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的花燈表演者。目前,麻陽花燈的表演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受制于其缺乏真正優秀的年輕表演者的局限,麻陽花燈的傳播在年輕與老一輩人之間存在著斷層,在年輕人中的傳播效果遠不如在老年人群體中的傳播效果好。
對傳播者研究的另一方面是傳播者如何將自己的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然后進行有效的傳播,對于麻陽花燈來說其管理者有重要的責任。麻陽花燈的管理者主要包括政府、麻陽花燈研究機構、麻陽花燈表演團體負責人等。不可否認,政府的重視、麻陽花燈研究機構的創新和表演團體負責人的有效實施使麻陽花燈取得了現在的成就與發展,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和喜愛麻陽花燈。然而,麻陽花燈仍存在資金投入不足、后繼乏人、傳播范圍和力度不夠等亟待管理者解決的問題。
“5W模式”的第二個要素是“Say What”即傳播內容。麻陽花燈之所以能夠成為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兼容并蓄,吸收和融合了江南小調的柔美,麻陽山歌的直率,湘西歌舞的潑辣,形成了自身優美、歡快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麻陽花燈一般由男女兩人表演,眾人擊樂伴唱,并借用花扇等道具烘托氣氛,被譽為“南方二人轉”。
麻陽花燈的藝術魅力主要表現在,一是在麻陽花燈的配樂,融合了戲曲、民歌、小調等多種音樂特點,并且符合麻陽當地勞動人民的審美需求;二是麻陽花燈的表演形式多樣,既有單人表演、雙人表演又有多人表演,既有“文花燈”又有“武花燈”,既有“玩花燈”、“演花燈”又有“唱花燈”;三是麻陽花燈的題材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當地的歷史文化,而其表演藝術又高于生活。麻陽花燈是當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的藝術瑰寶。人們通過它來傳承歷史,傳承文化,傳承生活經驗,傳承做人做事的道理;通過它來歌頌愛情,戀愛結婚,綿延后代,祈禱人壽年豐;通過它來反映生活,謳歌自然,抒發情感,揭示社會,豐富自身的精神境界等。
“5W模式”的第三個要素是“In which channel”即傳播渠道。直接觀看現場表演是麻陽花燈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但也存在地域性、時空性等局限,無法完全運用這種方式推廣、傳承麻陽花燈。在很長一段時間,麻陽花燈除了運用現場觀看以外,主要依靠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播媒介,它們對麻陽花燈的保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相對于互聯網這一新媒介來說,電視、廣播等舊媒介存在著單向、不可逆和不可選擇性等缺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互聯網以其開放性、互動性、跨時間空間性等眾多優勢迅速成為傳播行業最大的傳播渠道。
當然,麻陽花燈也毫不例外的加入了互聯網這一傳播渠道。在百度、搜狗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麻陽花燈”,找到與該關鍵詞相關的網頁分別為4030條、2963條。在百度視頻、搜狗視頻共搜索到80個有關麻陽花燈的視頻資料,其中大多為麻陽花燈的表演視頻,而對于不了解麻陽花燈的受眾來說,最為重要的關于介紹麻陽花燈藝術的視頻資料筆者并沒有找到。而在網民使用最多的手機平臺上,麻陽花燈的宣傳顯的更為簡單無力。在微信搜索中,出現麻陽花燈相關信息僅66條,且大部分為介紹麻陽花燈參賽、獲獎等信息,而麻陽花燈在微博的傳播更是少之甚少。由此可見,麻陽花燈已開始介入新媒體的傳播,但止步于蜻蜓點水,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5W模式”的第四個要素是“To Whom”即傳播受眾。受眾是信息的最終受益者,其特征與行為對傳播者、傳播內容、渠道與效果都具有一定的反饋意義。因此,分析麻陽花燈的受眾特征對探究麻陽花燈的保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麻陽花燈興起于民間,讓花燈藝術回歸到人民大眾中,在民眾心中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感,是促進麻陽花燈傳承發展的基礎。
麻陽花燈的受眾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群體,包括老人、中青年人、兒童,以及農民、工人、文藝愛好者等等。這些受眾基于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對麻陽花燈保持著較為穩定的關注,保障了麻陽花燈在一定程度上在社會各階層的傳播。在保證麻陽花燈現有的中老年受眾的基礎上,筆者把視角轉到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具有較強的文化理解和包容能力,是麻陽花燈重要的潛在受眾。
以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的3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只有4名調查對象表示知道“麻陽花燈”,并且只知其名不知其實。可見,大學生對麻陽花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甚少。同時,在訪談中發現,大學生課余時間大多花在學習專業和觀看綜藝娛樂節目兩方面。有同學表示,現在的綜藝節目太多了,而且宣傳活動也做的很吸引人,所以自己會“被迫”經常看娛樂節目,此外就是看看書,或者刷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當然也有很多學生認為,大部分娛樂節目的營養價值不高,還是希望能多看書或者看一些比較有價值的綜藝節目。因此,把麻陽花燈融入到媒體節目中,既能形成自己的網絡文化產業,又能獲得大學生受眾。其次,就是讓麻陽花燈走進校園、進入社區擁有更多的傳播受眾。
“5W模式”的第五個要素是With what effect即傳播效果,指受眾者對接受信息所產生的意見、態度和行為的反饋和改變。結合前文對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傳播受眾的分析可以看出,麻陽花燈總體上傳播效果不佳。
究其根源表現在:第一,麻陽花燈的表演者大多年齡偏大,專業人才匱乏,這必將影響麻陽花燈的表演效果;第二,麻陽花燈的管理者在互聯網新媒體上的規模化傳播和在傳播受眾中形成一定的名人效應等方面任重道遠;第三,麻陽花燈的傳播內容具有不容質疑的藝術魅力,但是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性;第四,麻陽花燈沒有積極利用好互聯網這一新媒介,不僅在網絡上的宣傳量較低,而且本應該形成廣泛交流和互動的互聯網傳播模式,儼然變成了傳統的單向式傳播模式,在微博、微信等新興網絡平臺上也沒有形成有組織的網絡社區,使得麻陽花燈的宣傳效果明顯不佳。第五,目前存在的受眾創造力較差,無法給予表演積極的反饋也致使麻陽花燈的傳播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