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蚰
這里有幾種假說,解釋了親近自然的好處:
我們都知道親近自然好處多。比如,最近來自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研究人員在收集了140項研究、涉及2.9億人群的研究資料后,也得出了這個結論:
暴露在綠色空間降低了患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早逝、早產、壓力的風險,讓我們更健康。
而且這種健康的益處,并不一定需要花一個周末的時間去郊外采草莓、玩農家樂,只要花點時間在小區公園或街道綠地曬曬太陽就可以。
但是為什么呢?其中的所以然是什么?
公共綠地通過提供我們運動的機會,促進健康。
運動的好處,應該不需要再強調了(即使是微微出汗的快走都能降低死亡率呢)。但若只是提供了運動的機會,那室內也能做運動,為啥要特地擠到戶外去運動?
因為戶外自然環境中的運動比室內運動更“迷人”。
研究發現,與室內運動相比,在自然環境中的體育運動會帶來更多的活力和積極參與感,減輕緊張、壓抑、困惑、憤怒等負面情緒,從而更享受戶外運動,并更容易堅持。
公共綠地增加了我們與他人的互動,讓我們感覺更健康。
說到底我們是群居動物,一天不和別人扯幾句,總歸悶得慌(所以“關小黑屋”才會是一種懲罰)。而公共綠地,則提供了我們和其他人balabala的機會。
來自荷蘭的一項研究就發現,人們生活環境中綠色空間的減少與孤獨感增加、社會支持缺乏相吻合;而居住地周圍綠色空間較多的居民,情況則較好。
而且,即使是天天待家里的宅男宅女,也能從增加的綠地中獲益。因為住宅周圍的綠地不僅提供居民交流的機會,也能增強鄰居間的紐帶、加強社區意識。特別是對兒童、老人和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從增加的物質支持和情緒支持中獲益更多。
萬物生長靠太陽,當然也包括我們。參與戶外活動,暴露在陽光下,不僅補鈣還幫助減少季節性情感障礙(SAD)——一種以每年同一時間發生的周期性抑郁為特征的綜合癥。
曬太陽太少,會導致大腦分泌褪黑素增多(對!就是那個用來安眠的褪黑素),讓人容易困倦、乏力;同時它會抑制腦內“快樂遞質”5-羥色胺的生成,讓人更容易抑郁。
因此許多高緯度、晝長夜短、冬季尤其漫長、日照時間短的地區,抑郁癥患者特別多,比如冰島。
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接觸綠色空間會顯著降低人們唾液中皮質醇的含量——這是壓力的一個生理標志。而居住在離大自然更近的地方的人,舒張壓、心率、壓力都會更低。
所以,下次感覺憂郁時不妨出去曬曬太陽!
由于不懈努力,我們活得越來越“干凈”,周圍能接觸到的細菌微生物越來越少。可是我們的食物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率,卻越來越高。是的,太過清潔的環境可能對我們反而有害,這就是著名的“衛生假說”。
在漫長的進化中,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與某些低毒性微生物共生,一味遠離這些老友(微生物)反倒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失衡,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或是轉而進攻我們自己的器官。
而綠地增加了我們與一系列微生物的接觸,包括細菌、原生動物和蠕蟲,這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非常豐富,可能對免疫系統的發育和炎癥反應的調節很重要。
當然,這并不是說環境越臟越好。而是去充分接觸到那些能夠促進免疫系統正常發育的微生物,去親近自然。
還包括綠地多的地方空氣好、污染少。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影響還要再說嗎?
據世衛組織統計,2016年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環境(室外)空氣污染導致全球約420萬人過早死亡——相當于克羅地亞全國總人口……其中約58%是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分別導致18%的過早死亡,另有6%的過早死亡是由于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