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李港小學 李新祥
習作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核心環節,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綜合能力的必經之路,能直接展現語文教學成效。當前,習作教學作為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關鍵內容,是教師要探究的關鍵問題,是學生在未來學習中一定要經歷的,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整合閱讀教學和微習作教學,有效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累積、運用和理解。文中針對閱讀教學中怎樣有效調動學生的寫作能力,展開微習作教學實踐分析。
積極展開微習作教學,要使學生意識到微習作實際上是一種怎樣的寫作形式。如同葉圣陶所說的,學生學習寫作的目的是練成寫作的技能,是學生未來一生當中都會用到的技能,而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要鼓勵學生隨時開展寫作訓練,只要心中產生想法,就及時用筆進行記錄,不用介意字符數量的多少,也無需拘泥于寫作的素材,提筆進行書寫,無論多少都是文章。
教師組織學生使用記者采風的方式,讓學生隨身帶著進行書寫的工具,開展微習作,當學生看到美麗的風景時,參與有趣的娛樂項目之后,試著使用簡短的詞語將其表達出來,這樣就能讓學生一邊玩耍一邊寫作,在觀賞的同時隨手進行記錄。例如,有些學生見到自己從來未曾見到的水鳥,會覺得非常新奇,于是就會為其拍攝照片,并且學生之間都會過來觀看,這個學生就會為這張圖片配上對應的文字:我認為這是野鴨,但是其他同學卻說的鴛鴦;羽毛都是彩色的,特別是在這個水鳥的頭溝邊有些紅色的羽毛,而且嘴角處也是紅色的,真是漂亮極了。教師聽了學生的表達之后,也會覺得學生的觀察非常細致,并且在描寫的時候也非常認真,這時候教師要鼓勵其他學生去觀察水鳥,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真實記錄下來。結束了采風活動,回歸到課堂教學中,教師把學生拍攝到的照片打印出來,之后將教材中同樣書寫鳥類的課文《珍珠鳥》進行講授。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知道,這種只有有所想就進行記錄的寫作方式讓自己更愿意進行寫作,并且也給自己的寫作添加了很多寫作的素材,整個寫作過程充滿樂趣,逐漸養成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當學生自己有了想法的時候,就使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有效提升學生進行寫作的熱情。
綜合閱讀課程教學微習作的方式,不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更使寫作變得不再困難,使學生明白,寫作就是為了記錄自己的現實生活與想法,并且同其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更愿意參與到寫作學習中,自主積極地去實踐,使寫作變成自己生活當中的必需品。
在教材內容中,很多課文中都有些空白之處,這都是留給學生的想象空間。補白課文是將教材內容進行在加工,其縮減了學生同教材之間的距離,構建學生思維想象同教材思想情感的紐帶,發揮學生自身的想象能力,體驗情感并進行升華,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為學生創建發表自我見解的情境。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精準把握教材內容補白的著手點,深挖、掌握教材文本,將教材內容補白用在激發情感共鳴上,運用在升華主題內容的時候,真正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狐假虎威》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微習作題目:到底小動物們害怕的是誰呢?學生就會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抒發自己的見解,有的會說,小動物真正害怕的是老虎,并不是狐貍,只是老虎并不知道小動物害怕的是自己,而不是狐貍而已;還有的學生會說,有些動物或者真的是怕狐貍的,因為食物鏈的關系等,學生在自己的微習作中書寫自己的見解,不但轉變了以往無話可說、無處著筆的狀況,并且真正提高了學生對教材主題的認知。
教材內容中有很多不同的補白空間,教師對應要擅于深挖教材和指導學生,使學生切實發揮想象能力與創新思維不斷補充和創新教材知識,才能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與熱情,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使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充滿生機。
在閱讀教學完成后,對不一樣的教材內容,教師可讓學生練習續寫,這樣的練習不但能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能鍛煉學生自身的歸納能力與聯想能力,并且訓練遷移知識的能力和句式創新的能力等。
例如,教師在講完《放飛蜻蜓》這一課之后,教師可為學生設置這樣的微習作題目:《我看到了×××》,這樣學生就會在現實生活中,回想自己曾經看到的某種小動物,并且也會像課文中陶行知曾經提出的問題一樣,追問這個小動物吃什么?有什么樣的生活習性,其與其他什么動物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生依據這樣的思路進行微習作,就會發揮想象力,思如泉涌般進行寫作。
總而言之,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之上講授微習作,為閱讀、寫作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切實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微習作的快樂,學生真實的情感在習作過程中展現出來,使習作變成學生心目中的溫暖懷抱,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