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莊浪縣第四中學 陳強強
語用學是門新興的學科,屬于語言學分支。語用學概念中主要有語境、語義兩個基本概念。換句話說,語用就是言語的理解與運用。本文從語境的概念出發,探討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的方法。
語境關系的順應指語言運用中的語言一定要與語境順應。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語境和語言之間是彼此相關聯著的,語境決定了語言的選擇,它會限制詞語所表達的意義。詞典中詞匯的概念意義,就是從語境中抽象出來的。以古漢語為例來看,古漢語中的多義詞較多,如果要選擇語境來解釋詞義,就必須通過概念意義回到具體語境中,在上下語境來解釋出真正的意義。
例如,“兵”在古代漢語中是一個常見詞匯,它的含義基本是三種,一為“兵器”,解釋為“武器”;二為“士兵、軍隊”;三為“戰事、軍事”。
例一:《過秦論》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這一句中的“兵”字,可根據語境的順應性應該解釋為“兵器”。
例二:《六國論》“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边@一句里的“兵”字,其含義解釋,可根據語境的順應性推知為“軍隊”。
例三:《燭之武退秦師》“越國以鄙遠”,這里的“鄙”其含義當為“邊邑”。在古代漢語中“鄙”含義有三:一作“邊邑”,二作“淺陋”,三作“輕賤”這三類,因此,根據語境順應性進行推斷可以得出。
通過上面的三例我們可知,語境的順應性決定了詞語的基本義,所以老師在進行閱讀指導時,一定要通過語境去解釋課文的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盡快地感知課文中詞語的內涵,進而理解文本的內容。
語言交際中,詞匯含義的理解往往可在語境關系的順應中可以得到補充,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的一語雙關的表達效果。實際的語言交流過程中為了讓交流變得簡單,往往會出現許多的省略句式,這些省略的內容要理解,必須放到具體的語境中補充其省略的含義,才能全面準確地將文句內容理解。
尤其在文言文中,閱讀時常常會遇到這種情形。因為文言的簡潔性決定出現了許多的省略句,有省略主語、謂語、賓語,有省略介詞的,等等不一而足。
例一:省略主語:
1.《鄒忌諷齊王納諫》:“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
2.《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p>
我們根據語境順應性,發現這幾處都是省略了主語“鄒忌”和“蛇”。
例二:省略謂語:
《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衰?!?/p>
我們是根據語境順應性,回到語境中補充詞語的省略義,發現省略了謂語“鼓”。
例三:動詞賓語:
1.《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藺相如)為上卿?!?/p>
2.《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p>
同理,會發現,這里省略了賓語“藺相如”和“之”。
例四:介詞省略:
《鴻門宴》中“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p>
同理,還原語境發現這句話省略了介詞“于”。
通過上例發現,我們知道語境順應性能夠補充語言的省略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語境的順應性來幫助學生正確感知文本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言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二者關系同為互依,所以文化不同,語言的內涵表達也會不一樣,特別是在外語翻譯的情況中表現得非常突出,閱讀時要讓語言順應語境,必定要增加詞語的內涵。
例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在英語和漢語中對“西東風”的理解是不同的,文化的不同,中國人認為東風是和煦溫暖的,西風是寒冷刺骨的。然而在英語中,東風卻是冷的,西風是和暖的。如果把狄更斯小說中的這句:“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翻譯成中文就會是:在很多冬日里,我都看見他,他鼻子凍得發紫而且站在飛雪和東風中。這里就有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時候會讓人費解,所以,有人翻譯時將“東風”翻譯成“寒風”,就順應了不同文化的語境。
類似的例子很多,所以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一定要考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須在具體語境中考慮到語義的文化內涵不同,做到順應語境解釋詞語的內涵。
總之,語境的順應關系包含廣泛,有社交、文化、語言語境等,所以其呈現出來的情形是動態的。閱讀時要根據語境來解釋詞義,也就是說詞匯的意義是順應語境的,語境不同閱讀環境不同。在課堂中老師一定讓學生仔細體味,合理解釋。老師是主導,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引領學生根據語境來分析文本中的具體詞語含義,方能感知文本背后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