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育才實驗學校小學部 王麗麗
目前大多的文化傳統都以豐富多彩,各式各樣,風格迥異的文章形式編寫入語文課本中,使得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對課文的閱讀、朗誦、理解、記憶、背誦等多種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們,并使學生陶醉于優美沉醉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本文將淺談如何更好的將中華傳統文化以更多易于被學生們接受的形式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望可以為廣大教師群體提供一些參考,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提升小學生對優良中華文化傳統興趣,從趣味漢字開始漢字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啟蒙,中國的文化發展迅速與漢字的出現密不可分,中國漢字的創造無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助推力,而中國漢字本身也是中華文化的種表現形式,以其多種多樣的形式,千奇百態的樣子,生動形象的將傳統文化記錄下來,以此世代相傳。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我們可以根據漢字組合,漢字所蘊含的意思以及漢字的樣子進行教學,提升學生主動積極猜字,感受漢字所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部分第一組五個字“一去二三里”一就橫,上課時,我會用粉筆橫擺來教會學生認識“一”即是一根橫躺的粉筆,那么二呢?自然二就是兩根橫躺的粉筆,然后將粉筆發給學生們,讓他們自己動手組拼漢字三,由此以擺粉筆的形式帶領他們學會”三個最基本漢字,同時通過動手能力加深記憶,接著我將“去”和“里”字寫在黑板上問學生可以由幾根粉筆組成,并利用粉筆拼湊出來。通過對漢字外表形式的觀察結合粉筆動手擺出使得學生們沉醉于有趣漢字游戲同時掌握漢字書寫,且漸漸培養學生們對漢字文化的喜愛,培養并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興趣。
中華傳統文化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非常豐富多彩,尤其以漢字突出,且漢字是帶領學生們走入和領略中華傳統
文化的基礎,我們只需通過簡單的文字游戲或者動手組拼漢字或猜漢字等多種形式帶領學生感受漢字的奇特奧妙,在喜愛上漢字的同時逐漸領略、感悟、培養學生們積極主動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古人大多用古詩的形式將一些中華傳統優良品德歌頌,因此通過學習詩歌讓學生們感悟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美,領悟詩中的情感、品味詩歌的韻律在詩歌中體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文化。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們帶感情朗讀,并大聲朗誦出聲,掌握每個字以及每段的語氣輕重,反復誦讀,分小組比賽朗讀帶領學生理解每句古詩的白話意思,同時還可以為不同的詩歌選擇不同的音樂伴奏,在優美的音樂中更加深切的體會詩歌想要表達的感情,以此引導并使學生們對詩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小學語文第七組中古詩《鋤禾》一詩,在正是講解前讓學生們查閱資料,弄清楚此首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并了解用何種感情來朗讀這首詩,然后讓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比賽圓讀,評選出朗讀最好的同時給予獎勵。在掌握朗讀技巧后帶領學生們解析古詩所要表達的感情思想以及傳達出的優良中華傳統美德,如品味古詩中最后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想要表達珍惜糧食的傳統美德,從而帶領學生們從古詩中感悟優良的傳統美德,進一步以詩歌的美領悟中華傳統文化。
詩歌的形式千變萬化,每一句詞詩中都用優美的文字將優良的傳統文化浸潤其中,并將傳統美德以百變的言辭歌頌。教會小學生品味詩歌的美,培養他們閱讀朗誦詩歌的興趣,可以大大促進學生們對優良傳統文化的領悟。
天安門、萬里長城、頤和園、故宮、圓明園、趙州橋、樂山大佛、兵馬俑等等無不是中華歷史上優良文化傳承的歷史遺跡,當走進這些風景名勝中我們即刻便被窒息的美景與雄厚的文化底蘊所渲染,因此利用多媒體將這些歷史文化豐厚的名勝古跡活靈活現的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們通過眼睛的觀看與心靈的體會欣賞中華傳統文化歷史的美,從而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正如當我們講到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組《2008,北京》一文時我將提前去往頤和園、故宮、圓明園等蘊藏豐厚歷史文化遺跡的地方拍攝照片或者將一些經典的部分做成影集、視頻在上課時播放給學生們,讓他們通過多媒體如身臨其境一般真實的感受到身邊的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學生們對中華傳統優良文化更真切,真實的感受,課文與實際相結合,圖文并茂,使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中即被神秘且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所吸引。
隨著多媒體等電子信息化的應用使信息交流越來越方便,因此我們將多媒體技術與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相結合,將身邊的文化以一種活靈活現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們,使他們輕而易舉便可以與中華傳統文化接觸,且這種方式也更易于吸引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與學習積極性。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帶領學生們在語文教學中即感悟和欣賞中華傳統文化,使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通過各種有趣的方式如漢字游戲、品味古詩或者利用多媒體技術活靈活現將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小學生內心深處,讓他們在優良的文化歷史熏陶自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無論身心或素養都可以很好的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