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吳 苗
新課標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明確了要求,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決定和影響著學生以后的創新力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培養的主要目標。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新世紀的國際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廣袤的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落——“地球村”,作為地球村的村民,面臨新的挑戰和困惑,生存和發展成為個人和國家都不可回避的問題。作為小學生,承擔著未來接班人的重任,從小培養自主學習、創新發展的能力。為此,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從知識的灌輸中走出來,引導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學會“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從課堂模式著手,改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式,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確立“學生為主體”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樂園。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的《古詩詞二首》時,對于《望廬山瀑布》的教學,改變給學生講作者,給學生介紹作者簡介、讀詩、翻譯詩歌的做法,而是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或通過利用網絡資源,如微課、微視頻等的學習,了解這首詩的作者,查詢李白的生平和主要詩作,通過觀微視頻,與名優教師一起探討詩境、詩理和詩意,運用相關資料或者網絡資源的共享,查閱和了解廬山、香爐等,思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哪個字用得最生動……課堂上,對于作者的信息、詩集、詩作等的了解,學生間相互討論,相互交流,讓給學生有表情地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對詩的理解和感悟等,課前自主先學,課堂自主交流,學生的學習不再消極和被動,而是主動、積極。語文學習如此,久而久之,在各門學科中,都養成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習慣,形成良好的素養,為以后的學習和深造打下基礎,也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為此,樹立新型的人才培養觀,首先從培養和發展自主學習開始。
自主性是學生主體性凸顯的根本屬性,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轉變育人觀念以外,關鍵要構建自主學習模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積累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才能有效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于教材中的額注釋和插圖,引導學生“先學”,初步預測文本內容,把握文本大意,了解情境,為深入思考和體會,做鋪墊。如教學《走,我們去植樹》時,讓學生先看教材的插圖,教師可以提出簡單、直接的問題,如插圖中幾個少先隊員肩扛鐵楸、手提水桶,你們能猜出他們是去做什么的嗎?待學生猜出“去植樹”時,教師可以接著提問:能從插圖中看出少先隊員們在什么樣的天氣里,到哪些地方去植樹嗎?植樹有什么好處……這樣問題的設計,基于插圖,也高于插圖,利于學生自主觀察圖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更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其次,讓學生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如《望廬山瀑布》《絕句》的教學時,讓學生自主借助于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主要信息以及寫作背景,為進一步把握詩的主題埋下伏筆。
再者,巧設問題,引發學生自主暢想。文本的閱讀和理解,不能靠教師將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強加于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形象,展開聯想,描繪生動的額畫面。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句的理解,讓學生自主想象瀑布的特點,再用多媒體呈現出瀑布,增強生動性和形象性,讓學生與自己想象的意境和意向是否吻合,再讀詩句,從而體會和感悟更深。
傳統的作業,以抄寫生字、詞語、讀背課文為主的作業,剝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動性,也束縛學生興趣的發展。為此,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作業形式,也是不可忽視的元素。
首先,不知課前“先學”的作業。預習是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之一,是課前的自主學習。課前的自主學習,設計科學合理的預習學案,是促進學生有效預習的前提。預習作業的布置,教師應設計剛性化、個性化的學案,通過畫、寫、疑、查、用等方式,循序漸進地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其次,布置延伸性的作業,如閱讀與課文教材相關或者相似的文章等。如學習了《第一朵杏花》后,讓學生閱讀觀察類的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教學了《三顧茅廬》后,讓學生課外閱讀《諸葛亮兵法》《諸葛亮傳》《出師表》《諸葛亮的故事》等,這樣不僅有助于對課文的加深理解,也拓展和擴大了閱讀面,更利于學生全面分析和了解三國全才諸葛亮。
小學語文是小學教學的核心學科,教師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活動過程以及課外作業的布置等,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中心而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善思、會疑等意識,逐漸提升綜合素養,落實新課標理念,將新課改推向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