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祝頤
每月只給500元生活費,算不算家庭暴力?2月28日杭州市婦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兩周年前夕,發布了一份杭州市反家庭暴力工作的調研報告。調研報告指出,杭州居民對行為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等家庭暴力現象認知態度較為統一。但對于經濟控制、行為控制、冷暴力等暴力行為認知不足。換句話說,很多人被“家暴”了卻不自知。(3月1日《錢江晚報》)
李陽家暴事件、白靜被殺害案曾引起社會極大關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故事情節至今讓人記憶猶新。不僅是杭州,有數據顯示,中國至少有1/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已經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雖說《反家庭暴力法》已經實施兩周年,但是家庭暴力舉證困難,夾雜著婚姻、親情的因素。執行效果并不理想,對家庭暴力制造者的威懾力還沒有顯示出來。杭州市婦聯的調研報告表明,很多人被“家暴”了卻不自知。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和社會輿論都是息事寧人、勸和不勸散。“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公眾的潛意識中,家庭暴力仍然被看作是家務事。由于家庭暴力涉及婚姻、子女撫養、老人贍養等家庭倫理問題。受“家丑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暴力受害者在抗爭無果以后,除了忍氣吞聲,或者用極端方式解決問題以外,其權利主張往往難以伸張,或者說不愿意鬧得滿城風雨。
除了打罵外,經濟控制、行為控制、冷暴力都屬家庭暴力范疇,拓寬了家庭暴力的外延,體現了法律保護家庭弱者尤其是經濟不獨立女性權利的姿態。夫妻的收入有多有少,特別是全職太太,她們與丈夫之間存在經濟依附關系,她們不惜犧牲自己的事業在家相夫教子,其權利與尊嚴,無疑應該得到保障,受到尊重。從法律上講,夫妻雙方有互相扶助的義務,夫妻雙方的收入是共同的家庭財產。收入多的一方不應歧視收入少或者無收入的一方。
反家庭暴力法,為家庭弱勢成員撐起一片權益天空,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增強法律可操作性,加大對施暴者的懲罰力度,讓受害者有底氣對包括行為控制、經濟封鎖在內的各種家暴行為說“不”,比寫在紙上的法律條文更重要。在反家暴的問題上,公檢法、婦聯等相關部門與媒體都要切實負起責任來,加強輿論引導,提高家暴違法成本,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法律法規與道德輿論的合力,共筑反家庭暴力安全防線,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