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孟令豹
職業生涯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契合了“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等教育理念,也逐漸會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與必然。針對基礎教育階段職業生涯教育的相關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學科主任、河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教學項目立項重點課題“鄭州市中小學(幼兒園)生涯發展教育一體化建構實踐研究”主持人尚新華老師,與讀者一起分享其在中小學(幼兒園)生涯發展教育一體化建構實踐中的研究心得。
記者:作為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學科主任,您怎么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的關系?
尚新華:生涯教育中自我的內外探索等多項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教育的特點有很多相同,如體驗性、生成性等。相關專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放到生涯教育的框架下來看,同時生涯教育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視野下發展。生涯教育應有“大生涯”教育與“小生涯”教育之分。所謂“大生涯”教育的過程涵蓋“全過程、全方位、全資源、全部人”,而“小生涯”教育的理念應是從某個階段或某個角度開展的生涯教育。
記者:基礎教育階段需要開展生涯教育的原因有哪些?
尚新華:2012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以及美國艾迪資源系統公司共同發布的《中美日韓高中生畢業去向和職業生涯教育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高中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發展落后于其他三個國家;中國高中生接受過職業與畢業指導的比例,明顯低于其他三個國家,在畢業去向、職業選擇上存在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A教育階段開展生涯教育項目既是教育的使命、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也是應對全面改革的重要舉措。
首先,從學生自身發展來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生涯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內在需要。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期,讓其認識到社會職業發展的現狀,了解自身特長、水平及能力,對他們樹立志向和規劃人生是有巨大意義的。
其次,基礎教育階段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在課程改革中關注學生的自我認知、生涯探索、生涯管理等方面,為學生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發展創造良好的平臺。
再次,學生生涯發展教育與指導可將學校課程教學管理和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教育改革與發展要求學校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根據學生成長規律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有效的課程和教育內容,指導學生理性地認識自己的性格、興趣、特長和能力,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主選擇、自覺規劃的能力。
最后,教師、家長與孩子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也應該從孩子的個性入手,引導學生客觀認知自我和周圍世界,通過個性的生活和學習體驗,讓學生樹立理想和目標,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道路。
記者:結合相關問題,請您談談,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生涯教育具體的策略有哪些?
尚新華:學校生涯發展教育圖景應是讓生命站在舞臺的中央、生命之間互動共生,找到發展的路徑,讓每個生命綻放應有的光彩;學校通過課程為核心的服務體系得到充分而個性的發展,通過資源整合與周邊社會建立和諧教育生態共同體,為未來公民奠定必備的核心素養。
專業師資隊伍的打造與生涯課程的開發。關注教師業績的同時,關注教師的獲得感,分配任務的同時,給予具體的支持和幫助;務實的培訓、榜樣的示范、教研共同體的引導、促進教師發展的系列課程的開發、人文的關懷等滿足教師心理和專業技術上的需求。生涯教育雖然是全員參與的綜合性教育教學活動,但開發與實施相關生涯課程需要專業人士引領的。鄭州市中小學生涯發展教育課程以“大生涯—小步子”為推進原則,形成涵蓋學生、學校、教師、家長及社會的“多維聯動”工作機制,創建“學習——模仿——創展”三級促進模式,在心理和生涯技術的支撐下構建從小學到高中的一體化螺旋梯次銜接的課程體系。學生生涯課程包括生涯專業課程、學科融合類課程、關聯類課程、綜合實踐類課程等,學校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實施生涯教育不能僅僅通過一門課程或者主題教育等單一的途徑來開展,要將生涯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策略融入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學校課程體系的重構和整合 課程是學校服務體系中的核心,也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愿景的體現,是基于在地資源的調研分析和國家及未來人才的需求等的綜合研究,運用心理及生涯技術讓課程“生根”,結合課程技術讓學校課程體系“發芽”,促進學校課程體系的提升和發展。
學校組織架構與教學管理的變革 走班、選科、課程、課堂等多方面的變革必然呼喚學校管理的變革,學校從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從服務意識到服務內容、能力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不少學校建立了學生發展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課程研發中心等機構。學校需要提升資源整合意識,改造和建設學校硬件環境,構建課程性校園環境和空間;不斷整合相關教育資源,形成學生、教師、學校、家長、社區、社會等多維聯動,理論與實踐牽手,突破邊界,形成和諧的教育生態。
評價體系的健全與完善 生涯發展教育的評價是對所開展的生涯發展教育活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價值和效果的評估?;谏陌l展教育的特殊性質,學校應進行更加全面、多元、發展的評價。生涯發展教育的落實最終還是通過課程的形式,所以評價因素主要以相關教育課程的建構、實施及效果為核心內容。對相關課程的評價主要涉及有機統一的兩個方面: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學習評價,反映課程實施的效果)與對課程本身的評價(課程建設評價,反映對課程建設的描述與價值的判斷)。
記者:基礎教育階段生涯教育的良好開展對政府、學校等提出了哪些要求?也請您談談對基礎教育階段生涯教育發展的展望。
尚新華:生涯教育是人生發展的途徑,是教育回歸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相關政府機構需要提出基礎教育階段生涯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本任務,制定教師專業標準、辦學管理標準、學生發展標準;科學合理完善的評價體系、人才選拔體系等,構建資源共享平臺,積極發揮引導、監督和保障等作用。學校要深入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分析學校開展生涯教育的優勢和不足,厘清學校課程設置,并從師資、經費、環境、硬件、課時等環節保障生涯教育的實施。建立起適應新課程模式下的管理模式和學生評價方式,形成有利于學校積極發展、班級規范有序、學生個性發展的管理制度,使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為終身發展奠基。
隨著人們對生涯理念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學校會逐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學校開設大量相關的選修課、實踐課,為學生進行生涯教育學習與實踐提供更多條件。學校評價教師教學,不僅涉及其學科專業知識和課程建設的相關知識技能,而且兼顧滿足學生生涯發展的動態需求等。教師對學生開展生涯教育的過程,也是反思自身生涯發展的過程。學校對生涯教育的重視、對生涯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評價體系的完善等,會影響教師對學科價值與教育的定位,完善教師的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