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當今社會,數字網絡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也不例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公共圖書館領域廣泛采用數字技術推進服務網絡建設,與科技融合發展,持續推動服務方式的不斷創新。面對新時期數字化發展趨勢和公眾閱讀需求的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吸收了草案一審稿中專家所提出的“公共圖書館要與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相融合,加強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的意見[1],在多項條款中明確了科技的重要作用。一是公共圖書館法將“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科技在公共圖書館建設、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第八條)寫入總則中,對公共圖書館與科技融合發展提出了總的要求。二是以核心條款(第四十條)明確規定了國家和公共圖書館在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方面的重要責任。三是在其他有關條款中也強調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如:第三十一條中提出完善數字化、網絡化對總分館體系的支撐;第四十一條中規定公共圖書館應采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古籍的整理和保護工作;第四十三條中提出在網絡環境下,公共圖書館保護讀者個人信息的新要求。
自2002年起,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通過互聯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2]。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推出“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其目標是通過“一庫,一網,三平臺”的建設,建立完善的數字標準規范體系,實現全國范圍內數字資源的互聯互通。國家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在采納參照現行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事實標準的同時,建設三十余項標準規范。通過國家近些年的努力,覆蓋全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但是由于國家標準尚未統一,各個圖書館之間還存在著數據資源相對獨立、重復建設率高、共享程度低的現象。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規定,國家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圖書館數字服務網絡,要求國家為公共圖書館數字服務網絡建設設立統一標準。因此下一步的任務是要建立完善的數字標準規范體系、促進異構系統間數據交換格式和互操作接口的標準化、規范化和開放性,推動公共圖書館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3],這是政府的責任。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的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正是在國家三大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解決標準統一、實現互聯互通的重要措施。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打破了以往全國各地數字平臺的孤島現象,使國家資源在地方能夠有效應用,地方資源能夠上傳與全國共享。這是完善我國公共圖書館數字服務共享平臺,解決新時代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4]。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提出,國家支持數字閱讀產品開發,推動公共圖書館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向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服務,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數字文化消費需求所提出的新要求。在國家層面,要將公共數字文化產品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數字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與之相關的科學技術研究,鼓勵企業加強適應公共圖書館需求和移動數字端所需要的新型數字閱讀產品開發,并加強成果轉化和應用。在公共圖書館層面,一是要提供形式多樣的閱讀載體,充分利用新媒介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可使讀者更方便地通過多種新型終端獲取閱讀資源,打造泛在化閱讀平臺,隨時隨地進行閱讀。近幾年我國圖書館新增了FRID設備、自助借還設備、電子讀報屏、數字閱讀一體機等數字化設備,也涌現出一批提供移動電子書閱讀器借閱服務的圖書館,有效拓展了閱讀途徑,提高了服務效能。同時,公共圖書館要配備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專題培訓加強其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了解,以便及時解決數字設備運行中產生的各種問題。還要通過講座和活動的形式加強對新設備新服務的推廣,使讀者充分了解這些設備的功能和使用方式,讓更多讀者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閱讀體驗。二要加強適應新型閱讀載體的閱讀資源建設,提高移動閱讀的兼容性。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公共圖書館已擁有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可通過其相關功能開展在線閱讀活動,提高讀者參與度。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了解用戶需求,不能僅是將紙質文獻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而是要根據用戶需求和閱讀習慣倒逼資源建設,開發出更多的適應移動終端利用的數字資源。
近年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閱讀方式的轉變,公共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儲存量顯著增長。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對象包括原生數字形式的文獻資源,和由傳統形式的文獻轉化為數字形式的文獻資源。由于保存介質的不穩定性和快速淘汰性,對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永久保存和持續利用提出了挑戰。公共圖書館法中提出,國家支持數字資源保存技術研究(第四十條),指明了國家在數字資源保存技術研究中應起到重要的支持和推動作用。2012年,國家圖書館數字遷移項目正式實施,系統梳理了歷史悠久的數字化館藏資源,并通過數字遷移技術實現了對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5]。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也制定了專門的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標準,如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長期保存規范》;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長期保存元數據規范》[6]。但是面對繁多的數據和復雜的保存環境,單一的公共圖書館或機構無法承擔這項艱巨的任務。更加重要的是,數字資源長期保存與國家信息安全息息相關,是一個長期性和持續性項目,所需要的資金、技術和人力成本高。因此要利用新技術建立國家級的保障體系,從國家層面上制定預防風險的政策和指導意見[7]。由國家主導制定統一的數字保存標準和建立協調機制,改善各項目間的分散模式,集中建立統一的國家數字資源保存系統,推動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和持續利用。
公共圖書館法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數字資源建設、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第四十條),從內容和設施兩個方面對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提出了要求,其中內容是根本,設施為保障。首先,公共圖書館要依照國家數字資源建設標準規范,結合讀者需求,加快數字資源的采購和紙質文獻的數字化。在資源建設中貫徹“虛實并重”的方針,實現數字資源和實體文獻資源的協調互補[8]。古籍數字化也是數字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公共圖書館在古籍數字化方面的責任。公共圖書館可采用光電掃描技術,建立古籍數據庫,推出一批具有中國特色,講述中國故事的優秀數字資源產品。各地公共圖書館要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資源庫,作為地方公共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最大程度地保留地方特色文化,這有助于公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接受傳統文化熏陶,更有助于公眾傳承中華記憶,增強文化自信。目前我國各地公共圖書館已經建成許多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但如何將其整合并將優化整合后的資源推向全國統一的數字平臺,成為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問題。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館際交流與合作,實現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其次,公共圖書館應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對數字化服務提供保障。近些年在國家公共電子閱覽室計劃的推動下,已基本實現電子計算機的全覆蓋。各地圖書館在數字化設施上不斷推進和創新,自助借閱設備、文獻消毒設備、特殊人群閱讀裝備等全面鋪開,虛擬現實設備、3D打印設備也逐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下一階段應逐步實現公共圖書館免費無線服務網絡全覆蓋,并加快傳統公共電子閱覽室的轉型升級。
公共圖書館在做好數字資源建設的同時,還要創新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便捷服務。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獻信息共享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這一規定有助于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轉變,充分挖掘公眾需求,打通線上線下,有效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隨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不斷推進,各地公共圖書館從公眾實際需求出發,涌現出許多創新性服務。其中以內蒙古圖書館“彩云服務——我閱讀,你買單我的圖書館我做主”項目為代表的許多服務舉措與公眾需求實現有效對接,提高了服務效能。內蒙古圖書館在推出彩云服務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打通線上線下,開拓出基于手機APP平臺的幾大創新服務項目。讀者可通過“彩云服務”手機APP實現在線下單預約,物流公司送貨的方式來借閱圖書,也可通過該平臺實現圖書的轉借和捐贈,大大提升了內蒙古圖書館的新書流通率[9]。推廣線上線下互動的模式,如網絡直播服務,也是提升服務效能的新途徑。在2017年11月29日的中國文化館年會上,國家公共文化云正式開通,共計400多萬人次通過云平臺觀看了年會開幕式。平臺包括國家公共文化云網站、微信號和移動客戶端,突出了手機端服務的功能定制,實現了線上預約和線下參與的有機結合。這種服務方式有效擴大了服務范圍,實現了數字資源的互聯互通。
黨的十九大之后公共圖書館法作為第一部文化立法,立足于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實踐,迎合了數字化時代發展浪潮。公共圖書館法中規定的國家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圖書館數字服務網絡的建設方向,與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國家大數據戰略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所強調的“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信息壁壘,形成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相一致[10]。依據公共圖書館法的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國家和公共圖書館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共同推進數字化、網絡化建設。
國家應當積極推進數字圖書館的標準指標體系建設,出臺相關政策和標準,完善實施細則,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數字服務網絡。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資源建設、系統開發、服務提供、數據開放等方面的公共數字文化標準規范體系,促進數據、資源和服務在互聯網環境下的開放利用。在現有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基礎上,加快制定元數據規范、對象數據規范、資源統計規范和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等方面的標準,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標準,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統一推行。另一方面要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對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水平進行考核評估,加強對公共圖書館數字服務效能的考察。并根據公共圖書館法的要求,把考核評價的結果作為政府給予公共圖書館補貼或獎勵的依據(第四十七條),采取正向激勵措施,推動公共圖書館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提供服務。
國家在三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礎上所推出的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充分體現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資源共享的原則,打破了以往全國各地數字資源庫的平臺孤島現象。在下一步工作中,國家應當加大對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的宣傳推廣力度,在全國公共圖書館普及公共文化云平臺,使公眾可通過手機、電腦、公共文化一體機等多終端便捷獲取,整合現有的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將數字文化服務與公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公共圖書館應當依托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的優勢與特色,積極上傳具有當地特色的數字資源,共同打造數字文化超市,普及菜單式、點單式服務,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式服務模式的廣泛應用。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整合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數字資源,實現跨層級、跨地域的共建共享。
公共圖書館要從內容和設施兩方面加強數字資源建設,提升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服務的“核心競爭力”。隨著公眾閱讀方式的轉變和日益增長的數字文化需求,公共圖書館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內容為王”的時代,擁有優質的內容是獲得用戶認可的根基。而在移動閱讀盛行的今天,用戶獲取內容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化,也面臨更多的選擇。因此公共圖書館要充分挖掘公眾的閱讀需求,加快文獻數字化轉化步伐,積極開展微視頻、微講座、慕課等適應現代移動互聯網特點的新媒體數字資源建設,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數字服務水平。還要加強地方特色的數字資源庫建設,將其作為地方公共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上傳至統一的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全國范圍的共建共享。同時也要重視公共圖書館開展數字服務所需設施設備建設,提升電子閱覽室建設標準,注重館內數字服務網絡的標準化建設;加大對移動閱讀載體的投入,讓公眾隨時隨地享受閱讀服務。
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實體空間,是指公共圖書館通過采用數字技術,探索數字技術在讀者服務中的創新應用,提升互動體驗和服務效能的數字化設施空間。完善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實體空間,首先要對電子閱覽室進行功能升級,通過對數字資源、環境、設備的全面升級,拓展和延伸電子閱覽室的功能,向數字創客空間進行轉化。創客空間有利于用戶的自我發展、知識交流轉移和創新,也有助于延伸圖書館開發智力資源的理念,提升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11]。公共圖書館可在創客空間中提供各種硬件設備和軟件工具,舉辦相關培訓和講座,有條件的圖書館還可配備專業志愿人員,對公眾進行指導和項目協助。其次還可通過數字互動墻、數字休閑空間和虛擬現實體驗等設 施設備,提升互動體驗和服務效能。公共圖書館要進一步實現與科技融合發展,增強讀者對公共圖書館的認識,增進閱讀興趣,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閱讀需求。
面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公眾閱讀方式的轉變,公共圖書館法在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方向上作出指引,明確了國家和公共圖書館的責任。下一步的關鍵在于如何將法律規范落到實處,真正促進我國公共圖書館向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公共圖書館在今后要全面落實法律規定,加快數字資源建設,依托國家大數據戰略,借助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來稿時間:2018年1月)
1.公共圖書館法草案提請二審[EB/OL].(2017-11-11)[2017-12-18]. http://www.npc.gov.cn/npc/lfzt/rlyw/2017-11/01/content_2030274.htm.
2.陳維.數字圖書館特色資源共享與服務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5:27-28.
3.李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歷史貢獻[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 43(6):4-15.
4.2017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EB/OL].(2017-08-05)[2017-12-18]. http://www.sohu.com/a/162404995_790657.
5.季士妍. 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數字遷移實踐[J]. 數字圖書館論壇,2015(2):21-28.
6.王秀香. 我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內容及特點分析[J]. 數字圖書館論壇,2016(9):14-19.
7.劉萬國,黃穎,周利.國外數字學術信息資源的信息安全風險與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研究[J].現代情報,2015, 35(10):3-6.
8.肖希明,曾粵亮. 數字閱讀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6(2):2-8.
9.盤活現有資源,提升服務效能:一文讀懂升級版“彩云服務”新模式 [EB/OL].(2017-08-15)[2017-12-18]. http://www.sohu.com/a/164808545_669468.
10.習近平: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EB/OL].(2017-12-09)[2017-12-18]. http://news.ifeng.com/a/20171209/54012548_0.shtml.
11.尤越,賈蘋.圖書館創客空間發展實踐研究及建議[J].圖書館雜志,2015, 34(5):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