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毅 _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
當前,高考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在高考改革中,我們應該堅持什么,改變什么,這是必須厘清的問題。只有明確了“變”與“不變”,才能使改革保持正確的方向,確保改革的實效性。
浙江、上海高考最重要的變化是高校招生形式的變化。“三位一體”自主招生大約占了重點高校招生的一半左右。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的變化,學生不能只關注課本上學習的知識,更要注重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習能力、研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演講能力等。“三位一體”自主招生引發了學生對未來的思考,引發了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變化,培養了更加適應社會的優秀人才,必將堅持下去,并會逐漸深入。
文理分科無法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需要,也無法滿足大學對學生的要求,不符合時代的發展,因此,選考得到推廣并堅持下去是一種必然。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做法是:對選擇相同科目的學生進行歸類,三科都相同并且夠一個行政班人數的,盡量確定下來“定三”,這樣最有利學科管理和對學生發展的持續跟蹤;其次是“定二走一”,即所選科目中有兩門相同的,根據“定二”的科目固定班型,通過一科走班滿足學生興趣分化;第三步才是“定一走二”和三科均走班,這類學生在各個學校均不多,單獨編班,管理難度也并不大。
教學處原來管理與督導的功能更多地向規劃與指導轉化。根據學生選考科目進行分班規劃、教師調配、走課課程設置、教室調配、走班自習與指導時間、場地安排、個別學生成績跟蹤與反饋,這些都是新的選考機制帶來的新挑戰。因此,教學處需要有更高的智慧來預測和規劃,需要有應對新問題的快速反應機制。所以,必須加強教學處的管理力度和水平。同時,學生對選課和未來都缺少規劃,需要學校給予指導。因此,要在高一開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
學生選課走班對教師的挑戰極大。教師不僅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學會講重點、破難點,用教學智慧指引和吸引學生。同時,也要向親和、友善、有趣等方向轉化,通過特色的教學風格影響學生和吸引學生,這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教師不再是簡單地傳道、授業、解惑,而是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和知識能力的“售賣者”。
課改之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明顯增多,僅靠學校已經難以滿足。因此,家長要更多地引領孩子思考人生、思考未來,在課外更多地帶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個人影響帶動孩子興趣發展、能力提升。
高考改革勢在必行,但改革要堅守教育的原則與底線,要遵循教育的規律與客觀實際,高考改革中不變的是育人目標,變的是育人的手段和方式。
新時期,學生不僅要有學習能力,還要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教育改革更多的是為人的全面發展而改革。因此,學校重視學生科體藝美素質發展的目標不能變,支持學生展示特長、充分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的思路不能變,堅持全面育人、為學生終生發展的服務目標不能變。為了保證科體藝美的正常授課時間,浙江省已經開始調整考試的進度與數量,把原來高二就可以參加的選考全部放到高三才可以參加,把原來分量占的較重的學業水平考試下放到地級市統考,時間與期末考試重合,不增加學生考試數量。
教師要通過豐富的經驗、閱歷、知識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的品行發展、知識吸納、能力提升做好指引。教師不僅要有教學的規劃,還要有對學生人生成長的指導和建議,有對時代發展潮流的理解和領悟,進而指導學生。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居于主導地位。
在教育改革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不變的。學生要有自己的見解,要在選科前深入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結合未來志向和工作目標做出科學而謹慎的選擇。
浙江高考一開始就出現了學校趕課、趕進度的現象,學生盡早結束學考課程,然后選考、高考次第進行,三年的教育教學都是在考試中進行了,這直接導致學生興趣愛好無時間發展,高校仍然以分定勝負。高中三年的課程、課時都是教育部組織專家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制定的,前兩年更多的是打下學科基礎,給學生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實踐,這些都是科學規范的,是必須要保證的。因此,高考相關的考試應該只放在高三,甚至只能放在高三下學期進行,而不能放在其它時段干擾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高一、高二的教學進度、教學計劃都不應因高考變化而變化。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培養更優秀的人,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品德高尚、社會責任感強的合格公民。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這是任何時代的教育都必須遵循的準則。目前,德育朝著以培養學生的習慣、性格、合作等社會綜合能力的實踐性活動方向發展,更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表現,活動中的收獲,活動后的成長。而在活動中,就形成了學生的綜合性評價,這些評價客觀、科學地反映學生的道德品質,通過綜合素質評價給出的學生三年的發展性評價分數就有了重要意義,可以成為大學自主招生的重要參照依據。
把學生的平時德育考評作為大學錄取的依據,把學生參與實踐、體驗生活的表現作為錄取的參照,是教改的進步,是學生培養方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