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芬 _ 北京市延慶區第一小學
“教學”的意思是教學生學,即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因此,學才是一節課的核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變教為學。本文以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簡要闡述如何變教為學。
設計學生熟悉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是帶著原有的經驗進入課堂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已知。在《因數與倍數》教學中,請學生們列舉有關12的事物。學生們可能會回答:有12生肖,鐘面上有12個數字,一箱牛奶有12盒等。
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需要以有意義的探究活動為載體。在《因數與倍數》的教學中,我拋出問題:“12盒牛奶放一個箱子中有多少種裝法?”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思考方式,有的學生可能借助學具擺一擺,有的可能畫示意圖,有的可能邊畫圖邊寫算式……接下來是小組的交流互動,通過交流相互完善自己的思考,同時也碰撞出新的思考。此時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展示交流,給各個小組3分鐘的準備時間,展示方式由小組確定,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是由一位代表發言。每個小組發言完畢后,全班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學生不僅結合示意圖講清楚了裝法,而且整理出一組積是12的算式:1×12=12、2×6=12、3×4=12。學生在研究裝法的過程中已經發現1、12、2、6、3、4這些數決定了12盒牛奶裝一箱的方法。我順勢啟發:“古人認為3和4是導致12的原因,稱為因數,那對于12與這些數的關系,你怎樣理解?自己先思考并組織語言表達,然后和同學交流,最后是看書閱讀理解“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給學生盡情展示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碰撞中提升思維,在質疑中引發思考。
設計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思考可以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在《因數與倍數》教學中,我采用了這樣的方式。“請問24、60、72、108……它們的因數有哪些呢?”這個活動的學習方式以獨立學習為主,每個學生經歷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后,再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方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解決問題時的方法多樣,并根據不同的問題情境選擇更合理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的最后,我拋出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例如:我們在數學學習中,一般情況下進率都是10、100、1000等這些整十整百的數,為什么時間單位的進率是60?為什么生活中常出現12、24、72等數?為什么人們喜歡12、24、72等這些數?關于“因數和倍數”還有什么用?……請學生獨立或組成小組進行課后研究。學生們可以從電腦上查閱資料、向父母或他人請教、與同學一起討論等,最后呈現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
變教為學的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是教為學服務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