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麗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yè)農村發(fā)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tǒng)籌實施重點文化惠民項目,完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設施,這是自2005年起國家第12年連續(xù)強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經過近十余年的發(fā)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如2012年“農家書屋”工程實現(xiàn)行政村全覆蓋,“電影下鄉(xiāng)”活動惠及各行政村。然而,依托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等實施的全國性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政府主導之下仍頻頻遭遇農民的“冷漠相對”,此類問題在中西部農村尤為嚴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為何遭遇“門可羅雀”?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這些問題已引起學界關注,相關解釋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體制-結構”論。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國家計劃式的體制結構是制約當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步履維艱的原因。吳理財和張良(2012)[1]認為,當前服務型農村文化體制尚未建立,還沿襲著部門式、計劃式的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使得新農村文化建設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需求;鄭欣(2012)[2]通過對J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現(xiàn)狀的考察,發(fā)現(xiàn)壓力性體制結構所帶來的地方政府選擇性政策執(zhí)行是導致農家書屋在建設和使用中缺位的重要原因;黃雪麗(2016)[3]認為,體制結構的割裂所帶來的各方利益主體的權益分離是導致農村文化政策難以落地的重要原因。
(2)“主體-空間”論。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村落主體參與度不足和公共文化空間萎縮是農村文化服務凋敝的原因。張小莉和鄧佳斌(2015)[4]認為農村公共文化參與主體在城鎮(zhèn)化、市場化的背景之下走向分化,使文化服務難以滿足分化后農村群眾的需求,導致文化服務效果內卷化。同時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村的公共空間也不斷走向萎縮。正如趙語慧(2015)[5]所言,曾經的鄉(xiāng)村共同體逐漸演變成農民工“候鳥式遷徙”的短暫停留空間,村落的傳統(tǒng)公共交往空間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逐漸萎縮,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缺乏公共空間的支持。
(3)“本土-內生”論。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文化政策存在缺陷,因其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導致文化下鄉(xiāng)“水土不服”。比如,王易萍(2010)[6]認為文化下鄉(xiāng)政策實踐體現(xiàn)的是嵌入式的發(fā)展理念和簡單的“送文化”行動邏輯,忽視了農村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根基及農民在建設鄉(xiāng)村文化方面的主體性,這是導致農民公共文化生活呈委縮之勢的重要原因;顏玉凡等(2014)[7]借鑒奧格本的“文化墮距”概念和克蕾茨曼的“優(yōu)勢—資產”理論,認為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蕭條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忽略了對地方文化的自身特質;沙垚(2016)[8]認為由于長期以來的發(fā)展主義和“他者”視角,導致有著良好初衷的文化下鄉(xiāng)惠農政策在農村遭到冷遇。
以上的這些研究頗有啟發(fā)價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從研究視角看,已有研究多從問題的當前時空出發(fā)來進行探討,缺乏從歷史縱深的角度來討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懸浮化”背后的原因。二是從研究方法看,已有研究基于理論分析的較多,而基于實證考察的研究較少。鑒于此,筆者擬以2015-2016年在閩東P村和皖中F村的調查數(shù)據(jù)為主要依據(jù),結合相關學術文獻,試圖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以及從我國農村公共文化制度的變遷探尋當前文化下鄉(xiāng)遭遇冷遇的原因,并嘗試提出可能的破解之道。
歷史制度主義分析范式作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三大分支之一,整合了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形成了不同于兩者的以歷史為基礎的分析法。其優(yōu)勢在于注重歷史維度的思考,能提供長時段和大視野的社會變遷研究結果[9]。關于歷史制度主義并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概念,但其理論要素在幾個方面達成了共識:一是該理論的核心內容在于制度變遷,所運用的方法是歷史比較法和制度分析法等。其研究的重要概念是“路徑依賴”,即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前期事件和制度范式會出現(xiàn)自我強化機制,從而不斷提高自我的優(yōu)勢地位,結果是對其后發(fā)生的事件產生影響,形成一種路徑依賴性[10]。二是該理論強調制度變遷過程中關鍵節(jié)點的影響,制度的突然變化往往會帶來文化的斷裂。三是該理論強調制度和觀念的關系,歷史延續(xù)下的觀念對政策制定與實施具有重大的影響。可見,歷史制度主義注重從歷史的軌跡和傳統(tǒng)中去找尋影響制度變遷的因果關聯(lián),這對我們認識新中國農村公共文化制度的變遷具有重要啟發(fā)意義。本文嘗試借助歷史制度主義這一分析范式,從歷史變遷的長河當中去分析我國文化政策難以在農村落地生根的原因。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運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呈現(xiàn)出“懸浮化”的困境。下文以2015-2016年筆者先后在閩東P村和皖中F村進行兩個月的歷史形態(tài)調查為依據(jù),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制度變遷進行梳理,試圖呈現(xiàn)出公共文化制度變遷的動態(tài)圖景。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yè)文明國家,小農家庭構成了村落社會的內核,是村落社會存在的根基。以強大的習俗為支撐的完整的家庭制度和以強大的國家行政為支撐的完整的戶籍制度共同構成的家戶制是農村社會的基礎性制度或本源性制度[11]。傳統(tǒng)家戶制之下,每個農戶既是社會單位,又是經濟單位和生活單位。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農民除繳納“皇糧”外,即為一個自由的個體,所謂“納完糧,自在王”[12]。在“皇權不下縣”、國家無為的情況下,農民依托自身智慧和以一定的空間為載體建構鄉(xiāng)村公共文化制度。農村公共文化空間有的集中于村落內部,有的超越地理意義上的村落空間,形成了一種文化場域,進而構成了農民公共文化活動的意義世界和價值體系。筆者在皖中F村和閩東P村形態(tài)調查中,發(fā)現(xiàn)祠堂、眾廳、學堂、林公宮、圣母廟、戲臺子等文化設施和以“土地會”“觀音會”“慶老祖”“祭祖”“祭神”“板龍燈會”等為表征的文化活動,這些節(jié)慶儀式以村落群體自治為主,強化家戶歸屬,同時也增強村落的集體認同。
在傳統(tǒng)時期農村,每個村民都是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者,但是在集體活動過程中,莊頭、族長、鄉(xiāng)村紳士等起到了組織功能。比如,傳統(tǒng)時期F村在“燒稻香”“土地會”“觀音會”等活動中,莊頭(類似于村長)主要起籌資作用;對“慶老祖”的祭祀活動,祠長(類似于族長)是主要的召集人和組織者。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創(chuàng)立方面,地方文化精英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tǒng)時期的P村在鄉(xiāng)村士紳領導下,村民自主參與,建立了林公宮、祠堂、學堂等文化空間。傳統(tǒng)村落社會在國家無為的情況下生長出了一套由村民自主參與的公共文化生產機制,這套機制在強化村落認同的同時,也豐富了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質言之,村落內生的公共文化空間以及地方鄉(xiāng)紳能人的存在是政府無為之下借助傳統(tǒng)家戶制村民得以“自樂”的重要條件,但因受相對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整體教育程度偏低以及受到小農意識束縛等因素影響,農民易受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蝕,導致這一時期農村公共文化帶有強烈的宗教和宗族色彩,具有明顯的狹隘性和局限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進行了土地改革,實現(xiàn)分田到戶和自主經營。社會主義改造徹底完成之后,人民公社成為農村基層政權及核算單位。社隊組織管理體系之下,小農的田地及其他所有生產資料被收歸集體,小農被整合到國家的政治體系之中。土地革命和之后的數(shù)次政治運動,國家從經濟上消滅了村落士紳階層的存在基礎,曾經村落內生的社會領袖不復存在。伴隨著社會管理體制的急劇變革和士紳階層的迅速消亡,傳統(tǒng)村落的公共文化活動也逐漸失去合法性基礎。筆者在皖中F村和閩東P村調研發(fā)現(xiàn),在集體化時期,生產隊長均為過去的貧下中農(即為佃農、雇農)。傳統(tǒng)時期村落的自治領袖走下了公共舞臺,國家權力全面的進入村落的社會文化生活,實現(xiàn)對農村的全方位整合,農村公共文化的自治結構被國家自上而下的行政建構所取代。
除了地方公共文化的組織者——鄉(xiāng)紳地主們被消滅外,農村公共文化空間也經歷了劇烈的擠壓。1966年8月1日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提出“破四舊”,“破四舊”運動很快從城市蔓延到農村,村落的祠堂、寺廟、戲臺等公共文化空間或被銷毀,或被改為他用。據(jù)皖中F村老人回憶,文革期間土地廟被砸了,公房內的祖宗牌位被燒掉,并且被挪用為倉庫。閩東P村是一個宗族村落,村內林公宮被毀掉、圣母廟被改造為糧倉、祠堂被分給貧農居住。革命話語規(guī)訓之下,地方村落獨特的公共文化被國家主流意識文化所取代。傳統(tǒng)社會相對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娛樂被政府管控下的單一活動取代。總之,隨著村落文化領導力量——士紳階層消失,傳統(tǒng)公共文化空間受到破壞,在國家行政化管理下的農村傳統(tǒng)公共文化逐步走向衰落。
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從被動的生產者轉變?yōu)橹鲃拥慕洜I者,曾經管控嚴格的鄉(xiāng)村社會開始有了生機與活力,農村公共文化呈現(xiàn)復興之勢。比如華南地區(qū)的聚居型村落宗族祭祖文化、修祠堂等傳統(tǒng)活動復興,然而在市場理性沖擊之下,這樣的文化復興形式意涵大于實質意涵。閩東P村于2000年重修祠堂,村民在祠董會的組織下按人頭出資。然而,重修之后的祠堂除了基于旅游觀賞的需要而產生祭祖活動之外,村落集體的傳統(tǒng)公共文化難以重現(xiàn)。顯然,在地權的分割和農村勞動力大規(guī)模流動的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空間逼仄,傳統(tǒng)社會時期基于穩(wěn)定的親鄰關系而形成的村落文化共同體迅速瓦解,公共文化產品的自我供給難以實現(xiàn)。
村民自治盡管有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但事實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仍延續(xù)著人民公社時期的模式,國家對村落公共文化事務仍實行行政化管理。歸屬于鄉(xiāng)鎮(zhèn)管轄的文化站,在缺乏財力支持的情況下無力擔負起村落的公共文化服務。尤其在稅費改革之前,政府主導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實際上仍然由農民負擔,一方面由農民繳納的“三提五統(tǒng)”的形式承擔,另一方面來自基層政府向農民“集資攤派”,農民負擔日益嚴重。2005年開始新農村建設,2006年農業(yè)稅取消,國家開始對農村文化的改造和服務。比如“三送工程”、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下沉到農村,政府主導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對改善文化失落的鄉(xiāng)土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移植于西方的公共文化服務在落實到我國鄉(xiāng)土社會的過程中,不斷遭遇“水土不服”,國家主導的文化下鄉(xiāng)政策呈現(xiàn)出“懸浮化”狀態(tài)。當然這樣的狀況在東部發(fā)達地區(qū)較少見,而在中西部地區(qū)較為嚴重。筆者在閩東p村調查時,發(fā)現(xiàn)農家書屋常年開放,有專人管理,書籍擺放合理,村民若需要什么書而書屋沒有,但凡提出申請,管理人員會通過書屋內的電子設備向市里直接申請。但在皖中F村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該村的農家書屋是一個雜物的儲藏地,常年閉鎖,書籍凌亂,無人管理,更無人光顧。筆者近年在湖北廣水縣、安徽霍山縣、重慶石柱縣等村落農家書屋的調研中得出了與皖中一致的結論。要從根源上詮釋鄉(xiāng)土文化政策“懸浮化”的困境,除了解構政策本身的弊端外,更需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去找尋答案。
歷史是至關重要的,其重要性不僅僅在于我們可以向過去取景,而且還因為現(xiàn)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制度的連續(xù)性與過去聯(lián)結起來的[13]。對過去制度的完全承繼而忽略新時代的社會變化,或對歷史一刀兩斷進行文化割裂,或固有觀念的約束都會導致新時代“文化下鄉(xiāng)”難以落地生根,導致文化服務“懸浮化”。鑒于歷史制度主義在制度生成及變遷理論方面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本文擬從三個維度對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困境的原因進行探討。
制度粘性是歷史制度主義學派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制度的發(fā)展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一旦成型就不大容易改變,與“路徑依賴”的含義一致。正如塞繆爾·亨廷頓所言“在較晚進行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中,傳統(tǒng)的社會勢力、利益、習慣和制度在這些社會中根深蒂固”。對傳統(tǒng)制度的路徑依賴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自我強化機制,較難以改變。傳統(tǒng)時期的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專制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鞏固新生政權,國家將社會主義理想通過自上而下的文化滲透到村民生產生活,這種具有強烈“國家本位”的農村公共文化,充滿了政治話語的色彩。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市場化的深入,植根于社會主義基礎上的農村公共文化開始逐漸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相分離。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農民的文化需求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也應從“國家本位”到“農民本位”轉變。然而事實上,農村的公共文化仍然呈現(xiàn)出“管理”的特點,“送文化”多于“種文化”,導致農村公共文化呈現(xiàn)出“單向度發(fā)展”的特點[14],這一特點在中西部地區(qū)尤為顯著。筆者在皖中F村及附近數(shù)村的調研中,發(fā)現(xiàn)當?shù)毓参幕杖紒碜杂谡峁膹U的農家書屋與無人觀看的電影下鄉(xiāng)便是現(xiàn)實的寫照。中央集權制自上而下的文化供給模式被承襲至今,這是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歷史制度主義將形成之后的制度流變分成了制度存續(xù)的“正常時期”和制度斷裂的“關鍵節(jié)點”時期。因為制度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穩(wěn)定之后,會在某一個時期內被危機打斷,從而產生突發(fā)性的制度變遷。這種突發(fā)性的制度變遷往往會帶來文化體系的驟然斷裂。這種驟變既可能由社會重大事件引起,也可能是自然災難與政治整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表現(xiàn)在一種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難以融合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這種社會現(xiàn)象是歷史進步不可逆轉的必然結果。我國的文化斷裂主要是由歷次文化運動引起的,從“五四運動”到“文革”,傳統(tǒng)文化中愚昧的因子在被斬斷的同時,一些優(yōu)秀的文化因子也隨之埋沒。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利益驅動成為農村社會互動最主要的行為邏輯,傳統(tǒng)農村文化價值體系在慢慢解體[15]。伴隨市場沖擊而來的是西方制度的植入,尤其是西方農村公共文化制度的移植,不僅浸蝕了我國鄉(xiāng)村既有的文脈基礎,同時也呈現(xiàn)出國家對農村文化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在農村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從外部移植而來的“農家書屋”“電影下鄉(xiāng)”等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社會呈現(xiàn)出“水土不服”的窘境,這是我國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遭遇困境的另一個原因。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制度在設計之時,由于行動者的認識范圍和實踐視閾的限制,都有可能存在著一些難以預期的問題。
觀念與制度的關系是政治學領域的重要議題。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特點在于探究特定的情境中觀念是如何被接納和采用的,也就是說,從哲學層面的思辨轉向現(xiàn)實意義上,進而理解觀念對政策制定的影響。而歷史觀念往往是不易變化的,深入民族血液中的意識對政策的制定和改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正如托克維爾所言“沒人能擺脫過去”[16]。以農家書屋為例,傳統(tǒng)時期的鄉(xiāng)土中國,讀書并非普通村民能享受得到的,或者說讀書本身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為“中國文字具有一種社會制度的性質”[17]。1949-1977年實行集體化治理政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是當時的主要任務,讀書識字的教育服務盡管已經開展,但是農民讀書的習慣并未因此養(yǎng)成。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外出務工是大多數(shù)農民的選擇。2007年起我國開始“文化下鄉(xiāng)”的新農村建設,農民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的過程中,依然固守著原有的文化習慣,以閱讀作為娛樂消遣在農村顯得格格不入。筆者在走訪的皖中F村及周圍的不少村落發(fā)現(xiàn)農民沒有讀書的習慣,閑暇的時光被打麻將、玩紙牌等活動所占據(jù),這樣的結果與筆者先前在中東西部其他農村調查中的結論是一致的。可見,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是當前以農家書屋為代表鄉(xiāng)土公共文化服務難以落地生根的原因之一。
中國農村公共文化經歷了從傳統(tǒng)社會時期的村民自主供給型到改革開放后由國家主導服務供給型。在歷史制度分析法中,路徑依賴、關鍵節(jié)點及制度觀念等對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懸浮化”可作出有力的解釋。具體而言,制度粘性、文化斷裂和舊觀念約束是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懸浮化”的重要原因。歷史制度主義對于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過程如何實現(xiàn)真正落地有什么啟示,或者說應該做到何種程度上的完善?
國家長期以來的全能主義結構所帶來的制度粘性形塑了“強國家-弱社會”的治理格局,導致鄉(xiāng)村公共文化建設走向衰落。要打破這種困局,破除制度粘性,進而實現(xiàn)“農民本位”的文化服務,轉變政府職能,實現(xiàn)從“管控”到“服務”的積極轉變或許是可行之道。具體而言,就是“政府搭臺,農民唱戲”。政府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做好相關服務,吸引和激勵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當中。這種模式一方面能激活社會的力量,另一方面能夠塑造一種“官民共樂”的文化氛圍,強化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事實上“政府搭臺,農民唱戲”的模式在我國不少地方已經積極探索,也呈現(xiàn)出較好的制度績效,比如北京市延慶縣延慶鎮(zhèn)政府為了本地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確立了“打造一支群眾文化隊伍、開展十項文化主題活動”的工作思路,通過制度建設,搭建平臺培養(yǎng)鍛煉文化組織員,打造了一支素質精良的群眾文化組織員隊伍。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積極籌辦農民藝術節(jié),開展10多項文化主題活動,自編自導自演的節(jié)目讓農民從農村大舞臺的看客變?yōu)榱酥鹘恰T谡罅χС帧⑥r民積極參與的情況下,本地的文化建設卓有成效。數(shù)個鄉(xiāng)村合唱團、舞蹈團等娛樂組織不斷興起和發(fā)展。村民文化生活在得以豐富的同時,村落社會的結構也得以整合,基層社會也走向穩(wěn)定。可見制度粘性的破除不僅需要國家變革的力量,更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在2017年3月1日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當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生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公共文化服務的法律,也意味著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開始有了國家的保障。
近些年農村社會的傳統(tǒng)公共文化開始走向復興,這恰恰說明本土文化的強大韌性。這種傳統(tǒng)文化韌性的存在會對未來農村社會的發(fā)展帶來重要影響,正如著名政治家巴林頓·摩爾所言:在兩大文明形態(tài)起承轉合的歷史關節(jié)點上,分崩離析的傳統(tǒng)社會留下來的大量階級因子,會對未來歷史的造型發(fā)生強烈作用[18]。國家政策只有尊重鄉(xiāng)土社會的歷史傳統(tǒng),汲取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實現(xiàn)外來政策與本土文化的有機融合,才能避免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時空割裂,陷入工業(yè)文明之下文化難下鄉(xiāng)的困境。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農村地區(qū)深入開展送地方戲活動,支持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而在此之前,不少地方基層政府已經開始重視本土優(yōu)秀文化的扶持和復興,并且初見成效,比如宗族村落在宗族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將古祠堂變成了“文化大禮堂”,溫州朗村的黃氏祠堂在2013年經過基層政府的改造完善成為了集農家書屋、文化主題館、感恩講堂為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實現(xiàn)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化達到有機結合。將國家供給的公共文化與農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僅能樹立文化自信,同時也能推動農村社會建設的繁榮。
當前政府提供的不少鄉(xiāng)土公共文化服務有些是從西方移植而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前鄉(xiāng)村社會文化荒漠化的困境。以農家書屋為例,外來移植的農家書屋在不少地方遭遇“水土不服”,但是在經濟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思想的開闊,村民對于讀書的觀念逐漸轉變。筆者在閩東P村進行調研時,發(fā)現(xiàn)當?shù)剞r民對農家書屋的利用較為普遍,從該村農家書屋的借書記錄來看,截止到筆者調研時當年的借書人數(shù)有173人,其中不包括在書屋內讀書的人數(shù)。但在先進文化知識需求最為急迫但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qū),農家書屋的利用卻明顯不足,窮困的地方反而更輕視對知識的汲取。在筆者看來,文化思想上的貧困往往是致貧的主要原因,如著名的文化扶貧學者辛秋水先生所言“文化貧困從根本上來說是產生貧困的主要根源”[19]。如何通過文化來扶貧?國家通過推行以農家書屋、電影下鄉(xiāng)等為代表的文化服務是較好手段,但是卻難以在貧困地區(qū)的鄉(xiāng)土社會落地生根。要解決這個問題,轉變農民的文化觀念,讓他們從文化服務中享受到切切實實的利益至關重要。對此,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進行了有效的探索,比如在黟縣碧陽鎮(zhèn)碧山村,村干部利用農家書屋的教育資源定期舉辦免費輔導班,同時依托大學生村落志愿者和本土的知識分子將農家書屋打造成留守兒童的“心靈驛站”和“精神家園”,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好評,也提高了農家書屋在農民心中的美譽度,農家書屋在農民群眾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對新生事物的接納前提是充分的了解和喜愛,幫助農民群眾了解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益處,方能進一步推動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之中。
[1]吳理財,張良.鄉(xiāng)村治理轉型視域下的文化體制改革[J].社會主義研究,2012(5):72-76.
[2]鄭欣.治理困境下的鄉(xiāng)村文化建設研究:以農家書屋為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2):131-137.
[3]黃雪麗.農家書屋政策執(zhí)行:困境分析與破解之道[J].圖書館論壇,2017(3):44-50.
[4]張小莉,鄧佳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式微與重構[J].求實,2015(1):90-96.
[5]趙語慧.農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困境與出路[J].中州學刊,2015(9):83-87.
[6]王易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內源式發(fā)展模式分析——以廣西牛哥戲為個案[J].廣西社會科學,2010(10):143-146.
[7]顏玉凡,葉南客.我國現(xiàn)階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困境解析——以H社區(qū)為例[J].藝術百家,2014(6):23-29.
[8]沙垚.鄉(xiāng)村文化傳播的內生性視角:“文化下鄉(xiāng)”的困境與出路[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6):20-24.
[9]Paul Pierson.Politicals in time:History,institution,and social analys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10]Paul Pierson.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J].Amerci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0,94(2):251-267.
[11][12]徐勇.中國家戶制傳統(tǒng)與農村發(fā)展道路——以俄國、印度的村社傳統(tǒng)為參照[J].中國社會科學,2013(8):102-123.
[13]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劉守英,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1.
[14]黃體楊,陳立周.貧困地區(qū)農家書屋的“單向度發(fā)展”及其邏輯——以B市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6(3):12-20.
[15]瑪格麗特.文化與承諾:一項關于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周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46.
[16]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曹冬雪,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45.
[17]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33.
[18]巴林頓·摩爾.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M].拓夫,張東東,楊念群,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
[19]辛秋水.走文化扶貧之路——論文化貧困與貧困文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