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英
一天,中校告訴少校,明天上校要到你們那里視察防務。少校轉過頭來告訴上尉,明天將軍和上校一起來視察,重點是檢查士兵的個人衛生。上尉告訴中尉,明天將軍來視察,還帶著他的夫人和孩子,順便來這里洗溫泉。中尉告訴中士,明天將軍陪總統一家來游玩。最后,一個列兵對另一個列兵說,聽說明天總統帶著一個連的美人兒來慰問我們。
這個流傳的小笑話除了有些夸張之外,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種生活現象的真實寫照。在嚴肅的社會學家那里,這種現象叫做信息歪曲,而按一般人通常的叫法是“添油加醋”。每個人每天都要從外界接收大量信息,聽了這些消息后很少會把它裝在肚子里爛掉,總要說出去。聽進來,說出去,是一種能量守恒。但人不是錄音機,他不僅有頭腦,有思想,還有興趣點,感興趣的就多聽多說,不感興趣的就少聽少說,甚至不聽不說。有的人多聽說還覺得不夠勁兒,又要設法加上點自己的東西,添油加醋由此而來。
添油加醋的行為等同于造謠,有時動機也同造謠一樣惡毒,但從大多數情況來分析,它的性質并沒有那么嚴重,很多添油加醋者毫無害人的惡意,只是想把事情說得更可信一些。比如,美國的社會人際學家波特斯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讓所有的受試者看完一則白人殺死一個黑人的報道,然后又單獨找來一個受試者,告訴他事實上是那個黑人殺了白人,再讓他去說服第二個受試者,接著再讓第二個受試者去說服第三個受試者,以此類推。當消息傳到最后一個受試者時,連那個黑人殺人用的是什么刀,刺在對方的什么部位都說得有鼻子有眼兒的。這個實驗充分說明,當人們講述一件自己沒有親眼目睹的事情時,都會有意無意地添加一些細節,以增加說服他人的力度。
心理學家認為,當添油加醋作為一種心理疾病表現出來時,其患者的目的就不這么簡單了。首先,大部分添油加醋癥患者生活無聊,總希望把平淡的生活弄得有些色彩,這想法倒也不錯,但他們采用的手段不是去積極地創造,而是消極地“搗亂”,于是不管多么平凡的一件事情,只要到了他們的嘴里,一準會成為一件“特大新聞”。比如,某人與領導爭吵了幾句,這件事從秘書的嘴里傳出來,就變成了某人被領導轟出了辦公室,再傳到一般工作人員那里,又變成了某人與領導大打出手,兩個人的鼻子都打出了血。對于患有社交無聊癥者,專家給出了幾種治療方案:
1.選一件無傷大雅的事情大講特講,直至把自己講膩了,講煩了。
2.事情初發時先講幾句,然后閉嘴,靜觀其變,等待荒唐的結果出來令自己發笑。
3.多找別的樂兒,比如打臺球、釣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