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祭,10點48分汶川圖書館原館長陳紅麗發來短信:“感謝地震后您們對我們的關心、關愛、支持;感謝您們在汶川圖書館的恢復重建中所做的一切!祝愿大家一生平安!”我們腦海中立即涌現起六年前中山大學師生在汶川圖書館災后重建的那些日日夜夜,以及我們和汶川圖書館同仁、讀者結成的深厚情誼。我將陳館長的短信轉發給參與災后重建項目的九位同學,他們都回復說難忘汶川,災后重建是人生珍貴的記憶。
汶川,傳說是大禹的誕生地,居住著古老的羌族和藏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保護區。大禹、熊貓和羌文化構成了汶川的名片。
汶川是地震多發地區。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八級地震,僅僅80秒鐘,全縣13個鄉鎮118個行政村幾乎夷為平地。我們在北京經歷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太了解大地震的恐怖。汶川地震當天,我們表嫂阿木初和女兒正在汶川緊鄰的理縣,兩地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中斷,我們感覺好像天塌了下來,不停地撥打手機,希望能從成都、馬爾康等地打聽到親人的消息,直至話費用完。
廣州與汶川雖然相隔數千里,但地震消息傳來后,中山大學程煥文教授整天盯著電視臺的地震報道,為災區的圖書館和館員感到揪心。他與超星公司董事長史超發起“圖書館家園”計劃,海內外圖書館界踴躍捐款捐物,溫暖了震區圖書館員的心。
根據中央一省扶助一個重災縣的部署,廣東幫扶震中汶川。汶川圖書館新館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團隊設計,2009年11月動工,2010年3月竣工。該館包括陳紅麗館長在內只有四名員工,維持新館日常運營已有困難,開展更多業務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1年,程煥文教授發起,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博雅教育計劃主辦,資訊管理學院承辦“汶川縣、北川縣圖書館災后重建公益學習項目”,選派志愿者赴汶川、北川災后重建圖書館。項目提出“發揚博學與篤行之學風,傳承智慧與服務之精神”“讓震后大地重開知識之花”[1]。2012年暑假該項目繼續進行,需要老師帶隊,程煥文教授有一天跟我們談到這個問題,我們說:“我們去吧。”他說:“你們去我就放心了。”九位志愿者都是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專業研究生,其中八位女生,一位男生;11個人的年齡跨度非常大,兩位領隊均已73歲,而同學們都是“90后”。雖然相差50歲,可都是充滿活力的共產黨員。
同學們首先接受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內容包括信息組織、社區圖書館服務、用戶計算機技能培訓、青少年信息素養教育、圖書館信息系統建設與維護、展覽設計等,7月12日培訓結束。我們兩位領隊則收集整理了近70萬字的資料,內容包括汶川文化、羌族文化、基層圖書館培訓教材、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分類主題詞表、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等。7月13日在中山大學東校區舉行了“汶川縣、北川縣圖書館災后重建公益學習項目”啟動儀式。
我們是2012年第一批赴汶川災后重建圖書館的志愿者組織。我倆早一天到達成都。7月19日,同學們早早到了廣州火車站,沒想到廣州開往成都的火車因暴雨發車延誤了六小時,大家只好在候車室圍坐在一起,輪流看管行李和休息。7月20日半夜三點多,同學們抵達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賓館時,帶的食物早已全部吃光,賓館和附近商店沒開門,大家又餓又累又困。早上八點,去汶川的面包車到賓館,送我們去汶川的超星公司張亮須當天趕回成都,于是稍事休息的同學們收拾好行李,早餐都來不及吃,就乘車趕往汶川。畢竟年輕,車剛駛離成都市區,同學們不顧疲勞,又開始說說笑笑了。我們曾多次從成都去汶川和米亞羅,車駛過映秀收費站后,沒有走熟悉的213老國道,只看見老國道很長一段路已經被泥石流掩埋,新開的公路旁還有從山上滾下來的房子大小的石頭。汶川地震已四年,沿途仍留存著不少山崩地裂的痕跡,經常堵車。人們的交談中經常說著“地震”話題。
下午四點多到達汶川縣城威州鎮,陳紅麗館長已在住宿地等候。第二天上午舉行正副館長、組長和領隊會議;下午舉行志愿者全體成員會議,援建服務正式開始。
汶川圖書館與毗鄰的汶川博物館渾然一體,紅色建筑在威州鎮文化街非常醒目。陳館長帶著我們從后門進圖書館,一進門是一個約100平米的大廳,準備用于開展閱讀輔導和講座等活動,陳館長要求我們每周開展三次講座。轉到樓梯旁,地上堆放著一包包的書,均為災后購置和捐贈,陳館長說還來不及拆包、整理、上架。二樓是主要的閱覽區,新購置了閱覽桌椅,僅有部分書刊按A、B、C……大類擺放在書架上提供閱覽,讀者不多。陳館長打開一間鎖著的房間,原來是“地方文獻室”,地震期間員工冒著生命危險,將地方文獻完整無缺地從倒塌的館舍中搶救出來,還沒有整理,不對外開放。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下撥電腦30臺,陳館長要求我們從零開始,首先以四川省圖書館幫助錄入約8000多條書目數據為基礎,建立館藏書目系統,編寫計算機編目規則和使用說明,培訓編目人員。除了新館業務建設,我們還需要在全縣各鎮建設農家書屋示范點。
參觀新建的館舍,聽著陳館長的介紹,我們為汶川圖書館員在強震中的互助和忘我工作而感動,也深深感到汶川圖書館的災后重建需著眼于圖書館現代化。時間很短,任務艱巨!為此,我們分成四個小組:館藏書目數據庫建設:張怡、張瀅;青少年暑期講座與閱讀輔導:黃佩芳、左陽;農家書屋示范點建設:周璐、高雅、翟青青、陳嘉敏、黃逸夫;民族文獻分類主題表編制(分類主題表用于1329種3047冊羌族、藏族文獻的分類整序,兼用于館藏圖書分類排架),編寫分類規則和使用說明,我倆負責。
志愿者來自不同專業,看起來較瘦弱,但從前往汶川那一刻起,我們就是一個吃得了各種苦、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團隊。在汶川的三周,我們經受了種種考驗,圓滿完成任務,包括:建成了有4000多條書目數據的館藏書目數據庫,完成了機讀著錄格式和使用說明編寫;編制了國內首個民族基層圖書館使用的分類主題詞表;在七個偏遠鄉鎮建成八個農家書屋示范點,整理分編了七八千冊圖書;隔天舉行一次青少年暑期活動。
張怡、張瀅負責館藏書目數據庫建庫,主要考慮是讓她們在圖書館內操作電腦。沒想到開始工作的當天下午,陳館長決定親自開車帶她們去馬爾康,了解阿壩州圖書館如何使用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的軟件和建庫技術。出發前她告訴我們:“據了解,現在去馬爾康行車暢順,天氣好。明天就說不定了。”馬爾康距離威州鎮200公里,要穿越海拔3400多米的鷓鴣山隧道,那是我國當時最長的高海拔、高嚴寒、低含氧高原特長公路隧道。張怡、張瀅從低海拔、尚處酷暑的廣州剛到汶川,還沒適應,一天之內又歷經四五個小時的路上顛簸,晚上才到達馬爾康。馬爾康海拔3000多米,晚風刺骨。第二天上午了解建庫業務,接觸完全陌生的建庫軟件,下午就立刻趕回汶川。行程很緊張,身體不適應,衣服也沒帶夠,這是一個考驗,但她們硬是挺過來了。我們擔心地問:“怎么樣?”她們一臉笑容,還給我們買來馬爾康的酸奶,非常樂觀。
建庫軟件不好用,她們四處求教,手機不停地連到廣州、成都、馬爾康,最終掌握操作技術,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館藏書目數據庫,編寫了幾萬字的使用手冊。加班加點是常事。每天中午和傍晚,都聽到周川副館長再三提醒:“過了下班時間了,該吃飯了!”四位在館里工作的同學就是不放下鼠標。我怕大家久坐電腦旁影響健康,提醒讓眼睛歇歇,她們點頭應著,手卻不停地操作鍵盤。
建設農家書屋示范點困難很大。汶川下轄13個鄉鎮118個行政村,三周內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村建成農家書屋。因此,陳館長要求在一些鄉鎮或村建農家書屋示范點,其他農家書屋按照示范書屋模式建設,計劃兩天建一個示范點。工作內容包括藏書(約800冊)整理、分類、貼書標、排架,書目數據錄入電腦(為建立全縣農家書屋書目數據庫做準備),培訓管理員。陳館長責任心強,每個示范點由她事先聯系,安排好工作、吃飯、休息等。為了同學們的安全,每天她都預先了解路況和天氣,親自開車帶隊。
建示范點從最遠的三江鎮、漩口鎮、水磨鎮開始,這些鎮離威州有六七十公里。路遠,為避免堵車,同學們每天早出晚歸,七點左右自帶手提電腦出發,來不及吃早餐,就在車上吃點喝點。在213國道上顛簸幾個鐘頭,還要進到村里,或者走山路。有兩個示范點距離威州鎮很遠,要翻大山,花在路上的時間太長,同學們就在鄉鎮住宿。不少農家書屋長久沒有專人管理,布滿灰塵,他們不怕臟,認真清潔。這幾位同學都是圖書情報專業研究生,圖書登記、分類編目、貼書標、上架等心細手快,陳館長很滿意。
黃佩芳是圖書館專業碩士研究生,左陽是檔案專業碩士研究生,她倆承擔青少年閱讀輔導。她們在活動前擬定了一個個方案,但閱讀輔導時發現小朋友們的知識面和興趣都很廣泛,活動需求多種多樣,于是不斷修改方案、充實活動內容、創新活動方式。其他組的同學也及時給予關心,幫助她們克服困難。我們曾參加她們的活動,倆人充滿青春活力,熱情地與小朋友們互動;普及現代科技知識時,采用分組問答方式,給搶答成功的小朋友發一粒糖獎勵,氣氛熱烈。一次次量身打造的“繽紛暑期樂”活動伴隨著小朋友們度過了快樂充實的暑假。返回廣州那天,她們含著淚和小朋友依依惜別,我們深受感染。
同學們的服務意識很強。不少同學是第一次從事社會服務,而且是為震區人民服務。大家常說:“我服務,我自豪!”確實,同學們用樂觀、自豪的心態去做每一件事,即便是在閱覽桌旁輔導小朋友、做技術含量不高的拆包、為書除塵等工作也非常認真。正是因為有著熱忱的服務精神,同學們畢業參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崗位上綻放著激情,贏得了好評,進步很快。
我們在汶川組成了親密無間的小家,工作緊張,我們互相切磋;生活環境艱苦,我們彼此照顧。按規定,我們指定在一個小店就餐。這個店位于圖書館后門的小街,連“大排檔”也說不上。店內約10來平米,除了灶臺和擺蔬菜的架子,只能擺放一張四人飯桌,門外一般放一張八人小桌,我們每天就在那張露天飯桌用餐,中午靠一頂太陽傘遮陰。每餐基本上共用一盤青菜、一點豆腐或豆干,幾片薄薄的四川臘肉,每人一碗冬瓜湯或黃瓜湯,雖然簡樸,但大家吃得很開心。
汶川經歷成了同學們奮發的動力。我們至今一直與同學們經常小聚、交流,大家談得最多的是從汶川回來后如何在工作中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哪方面能力需要加強,以求不斷進步。
中山大學圖書館曾舉辦汶川大地震災后圖書館重建展覽,我們猶記得自己在展板上寫的三句話:“年逾古稀,參與汶川圖書館災后重建的公益服務,機會難得。后生可畏,赴汶川九位同學經受住各種困難考驗,忘我工作,成績斐然。團隊親如一家的感情,非常可貴。難忘的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