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兆云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的進步,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心自己的身體,也更容易從各種渠道獲得保健知識。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眾多保健文章中并不全是金玉良言,我們有時會被一些所謂的“新發現”搞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對此,醫學專家推薦四個基本原則,幫助您分辨真偽。
勿被數字迷惑有許多醫學報道都使用“相對危險性”這個詞,其實,“相對危險性”有時不能代表真相。例如,有人警告那些愛喝未消毒牛奶的人說,他們感染都柏林沙門氏菌的可能性比喝消毒牛奶的人高150倍。初聽上去,這夠嚇人的。但這里并沒有指出喝消毒牛奶被感染率,那其實是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即使比它高很多倍,也不必為此感到驚慌。
認清可信程度流行病學報曾刊登過一篇研究報告,說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現象,即妻子文化程度高,丈夫早死的比例較高。顯然,這個結論是不能成立的。對這一現象比較合理的解釋,可能是那些娶了文化程度較高的妻子的男人,工作壓力更加沉重,以致健康受損。即使這個解釋,也必須有足夠的證據才能確定。
了解自己身體通常,一項醫學調查都是針對特定對象進行的。這些對象的生活環境、年齡、生活方式可能與您有很大差別。如果您不屬于那個范疇,那調查結果就不完全適用于您。您應該謹慎地采納這個調查提出的保健建議。在許多方面,您比任何醫學權威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當有關調查結果與您的情況不一致時,您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調查結果要將您生活方式改變得越厲害,您越要慎思明辨。
注意遺傳因素英國首相邱吉爾好吃貪杯,雪茄不離嘴,又不愛運動。根據一般的推斷,他無疑會短命,但卻活到了90歲,無疾而終。相反,前世界網球名將亞瑟·愛希雖然身材一直保持得很好,而且從不抽煙,可是到40歲時,卻已經疾病纏身,成了醫院里的常客。
這些看來似乎有悖常理的情況顯然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我們受遺傳的影響,會天生對某些疾病敏感,對另一些疾病卻頗有抵抗力。不過,醫生至今還無法精確地估算遺傳對人的健康影響究竟有多大。要知道容易得什么病,最簡單的方法是以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為鑒。如果您的近親得過某種疾病,那您對這種疾病也要當心,應設法降低自己患此病的危險性。如果家族中沒有人在65歲以前死于心臟病,那您對這種疾病可以不必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