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自立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這樣評價他:“有德有才,不為名不為利,較真兒地去干最基本的工作,衰落的秦腔才真的有希望再度繁榮?!?/p>
他編寫的紀實秦腔現代戲《張明俊》,在第八屆陜西省藝術節上演出后,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他叫王軍武,陜西省文化廳秦腔振興辦公室原主任、一級編劇,現為陜西省唐梨園秦腔影視劇院負責人。
一
王軍武20歲時,為了獲取第一手創作素材,揣著借來的65元錢,騎著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風餐露宿千余里,到山西文水縣云周西村和昔陽大寨大隊去采訪。一年后,他捧出兩本現代秦腔大戲《劉胡蘭》和《大寨之路》。
和一般的秦腔迷不同,王軍武不僅喜歡聽秦腔、看秦腔,他更希望自己創作的秦腔劇本能夠搬上舞臺為大眾接受?!秳⒑m》的上演,是他秦腔道路上具有標志性的第一步。這個不大不小的成功,不僅讓他對自己未來的秦腔道路更加自信,也讓他領悟到好的劇本必須來自生活,來自體驗。之后,他迎來了自己秦腔劇本創作的第一個小高峰,陸續創作并上演了《鐵樹開花》《再等兩年》《半夜雞叫》《送水》等秦腔劇。這時的他,就像秦腔藝林中的一棵小樹,雖不惹眼,但卻在用自己的盎然生機詮釋著濃濃的春意。
1973年9月,王軍武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開始全面學習文藝理論和戲劇電影的創作技巧。知識視野的進一步拓寬,思維中美學原理的潛入,讓他得以在更高的層面上發現和審視秦腔藝術的魅力;另一方面,系統扎實的理論和知識也改變了他以往靠天賦、憑熱情去創作劇本的方式,促使他完成了從一個業余愛好者到專業作者化繭成蝶的轉換。畢業時,他毅然選擇了讓自己魂牽夢繞的秦腔事業。
二
1984年3月19日,陜西省振興秦腔指導委員會成立,即后來的陜西省文化廳振興秦腔辦公室(振興辦)。王軍武被有關領導點將出任“振興辦”主任。
振興秦腔,對王軍武來說是一件新事情,畢竟這不同于劇本創作,既需要對秦腔發展規劃有相當認識,還需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和行政領導能力。初期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啥補啥”的實踐過程。發現青年演員青黃不接,就于1984年10月舉辦了青年演員調演,全省各地市、省直院團的64名青年演員參演,現在活躍在秦腔舞臺上的不少名角都是那時涌現出的新秀。覺得劇目老化,節奏跟不上時代了,又抓了新創作和藝術革新,1985年搞了五臺實驗劇團的新劇目匯報演出,《千古一帝》《卓文君》等就是那時涌現的新劇目,先后進京演出并獲得了許多獎項。
秦腔音樂改革,往往事關一個劇種的成敗。王軍武根據自己多年的秦腔劇本創作經驗和實踐,對現代戲《于無聲處》的一段設計,“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唱腔又好像“泉水冰下”的過程,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戛然而止,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給觀眾留下了回味無窮的廣闊空間,也顯示了秦腔音樂的優美。經過秦腔名家肖若蘭的演唱,得到廣大秦腔觀眾認可,成了秦腔中的經典唱段。
拓寬群眾自發地組織秦腔唱段演唱比賽,是他振興秦腔的又一思路。從戶縣的“甘亭杯”到咸陽市組織了七臺職工秦腔演唱、小戲、折子戲比賽,乃至興平、涇陽、西安、藍田等地群眾演唱活動的方興未艾到如火如荼,都是組織者目光跳出了原來專業劇團的藝術圈子,認識到解決觀眾問題是振興秦腔的另一個途徑,不解決觀眾這個基礎問題,都沒有人愛秦腔、懂秦腔、看秦腔了,還談什么振興秦腔?所以,秦腔的普及成為當時中心的話題。為了調動廣大業余愛好者的積極性,以專業帶動業余,以業余促進專業,相輔相成,兩條戰線攜手并進,促進秦腔振興和發展。1991年11月27日至30日在西安舉行全省首屆群眾秦腔演唱大賽,并由省電視臺“秦之聲”進行現場直播。1992年1月在戶縣又錄播了一臺縣辦群眾秦腔演唱比賽,由此拉開了陜西省群眾秦腔演唱活動的帷幕,唱紅了關中七八個縣。
三
2007年元旦,王軍武幾乎押上了全部家當,牽頭成立了民營陜西唐梨園秦腔影視劇院,當時適逢西安市文化體制改革,退休了一批演員。王軍武就從中選擇了20余人組成了劇院班底,租了幾間房子就開始創業。成立當年,唐梨園先后排演大型現代戲、小品、傳統戲共20余臺。王軍武把大的演出團體無暇承擔的“建設新農村下鄉演百場巡演活動”牢牢抓住,先后深入咸陽、渭南、寶雞及西安市地區演出133場。2008年,該劇院又排練了《永不褪色的軍裝》《農家大嫂》《傳家寶》《村官麻辣燙》《追魚》《好軍嫂》等,宣傳孝道、鼓勵學習、表現新農村新風尚的現代戲及一些經典老戲。對秦腔發展的摸索,王軍武說:“效果慢慢顯現出來了,現在劇院有50人,這兩年光房租和人員工資就開了110多萬元,到現在收支已趨于平衡。我們的市場定位是:低于省市團的價位,而高于縣級劇團的表演水準。劇院的首要任務是生存,然后才能發展。我們的想法是先考慮占領農村市場,然后再回歸城市劇場。”
四
已故著名作家陳忠實在他的《癡情如何》一文中,談到王軍武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這些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這樣描述:“軍武以全新創作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展示,行家評論他創作有如下概括:受秦漢唐風影響和黃河文化的哺育,秉承古老的秦腔劇種獨具的黃鐘大呂,樂府正聲的品質,慷慨激昂、悲壯豪放又婉轉纏綿的表述風格,縱覽其創作的作品渾樸大方、鏗鏘有力,富有戲劇性和哲理思辨?!?/p>
著名學者肖云儒這樣評價道:“我感覺他在振興辦默默地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秦腔在轉型中的振興和繁榮,可以說軍武有紀念碑式的功勞,這種精神實在,很值?!?/p>
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導演陳榮霞在咸陽看完王軍武編劇的現代戲《花兒為誰開》后,認為題材抓得好,充滿哲理性。說王軍武是做事高調,做人低調,文如其人,戲如其人。另一位導演則這樣評價王軍武是“秦腔就是命,命就是秦腔”。
王軍武把張明俊的事跡搬上了秦腔舞臺,觀眾看后紛紛表示這出戲太感人了,這就是我們身邊的真人真事,老話說得好“聽書唱戲勸人方”,多弘揚這些正能量,這才是我們觀眾的真實需求,才是繁榮秦腔事業的核心力量!
如今,王軍武繼續為他癡愛的秦腔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