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麥誠 趙 妮 郭前進 圖/程 翔


“尊重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及人造空間,好比就是尊重和保護我們親愛的母親。要想做一名好記者,更要有高度的環保意識,并利用媒體向民眾宣傳環保意識,普及環保意識。”曾在陜西三原報社擔任過采編部、攝影部主任的程翔,多年來把向民眾宣傳普及環保意識作為自己的一份責任,用鏡頭記錄一個個生動的環保故事,也記錄著他獻身環保事業的初心。
1997年,投資上億元的陜西省重點水利工程——三原西郊水庫樞紐工程開工建設,這項工程牽動著全縣40多萬人的心,2003年基本建成。西郊水庫改善了涇惠渠灌區20.7萬畝農田缺水狀況,三原地下水位明顯上升,并且可利用水庫發展綠色環保型水產養殖和旅游事業。建設的六七年中,程翔全程記錄了三原西郊水庫樞紐工程的建設情況。這些珍貴的照片,創建了三原西郊水庫樞紐工程照相、攝像資料最全面、最豐富的“圖像檔案庫”。

以攝影的形式,記錄、歌頌、鼓舞社會關注環保,關注自然災害及其災后重建,是程翔鏡頭中最常出現的畫面。
1998年夏,我國多地暴雨肆虐,洪水泛濫。程翔跟蹤拍攝三原人民踴躍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的感人事跡,并隨賑災車輛到達武昌,用鏡頭記錄下人們與自然災害抗爭的士氣。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大地震,陜西省三原縣出現明顯震感,程翔冒著危險拍攝記錄當時的情景。縣城鐵建處,40米高的水塔倒在幼兒園的院子里,幼兒園被水塔溢出來的水淹了……明、清建筑的三原城隍廟,照壁北側一個高達十三米的鑄鐵旗桿被震倒,重約一萬余斤的文物斷成七八截。




三原縣柏社村保留了完整又有代表性的古老民宅——地窯。村子里的古城墻遺址、古廟遺址和碑文,都極具保護與利用的價值。幾十年來,程翔堅持拍攝地窯,并撰寫文章,引起當地政府對古老民居的關注和保護。
清河的水不清潔了,程翔手中的相機聚焦令人頭痛的污染,通過媒體呼吁大家保護三原母親河;三原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拆縣委縣政府大院建三原人民廣場……他更是用鏡頭監督關注環保建設;駐軍官兵和當地百姓一起,在渭北旱腰帶上植樹造林,他拍下了的《駐軍義務植樹》,在《中國攝影報》發表。多年來,他的新聞攝影分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等報刊發表,并多次獲獎。
已近花甲之年的記者程翔,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拍攝完畢,采訪日記也隨即成文。從1976年至今,《程翔日記》已有千萬字的文稿。五年來,完成90萬字的紀實長篇小說《翔》,而最常出現在他的相機和文章中的,還是對環保的呼吁和建言。
如今,看到三原清河濕地公園正在加緊建設,看到三原飲水工程水源地、馮村水庫飛來了天鵝,看到身邊的環境、生態一天天變好、變美,程翔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