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艷 鳴
上了年紀,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骨脆脆”。據統計,骨質疏松是僅次于心血管、腫瘤的第三大疾病。隨著老齡化的進展,到2020年我國骨質疏松的患者將達2.3億。
骨質疏松是指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性增加的一種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其中大多數骨質疏松患者是原發性的,繼發性骨質疏松屬于代謝性疾病。原發骨質疏松癥又分為兩類,一型骨質疏松,一般發生在女性絕經期前后,與激素分泌有關。另外一種是老年型骨質疏松,一般發生在七十歲左右,隨著年齡增長,骨強度下降而發病。
骨質疏松早期的癥狀主要是骨痛、關節僵硬等。很多人發生骨痛,誤以為是風濕,濫用藥物,反而會導致病情延誤。因此,如果常發生關節痛、肌肉痛等問題時,就要警惕是骨質疏松。發現骨質疏松其實并不難,可以在體檢時加入骨密度篩查,雖然骨密度不能完全反映骨質疏松情況,但可以根據骨強度來判斷是否有骨質疏松癥。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說大多數人都逃脫不了骨質疏松的魔爪,那么,我們該如何預防骨質疏松呢?首先,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和飲食的干預。日常要多曬太陽,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果在正午的陽光下曬15分鐘,體內可以轉化3000個單位的維生素D。有些老年人只吃鈣片,認為補鈣就夠了,如果鈣沒有維生素D的幫忙,在體內是吸收不了的。因此,只吃鈣片不補充維生素D的補鈣效果是不理想的。
其次,如果發生骨質疏松,單純補維生素D和鈣是不夠的,還要用藥物控制骨的吸收,減弱身體對骨的破壞。一些嚴重的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控制骨吸收的藥物。對于女性骨質疏松患者來說,可服用一些雌激素受體藥物,但不建議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補充激素。
另外,還有一種促骨形成的藥物,這種藥物類似于胰島素,是人體甲狀旁腺素合成的藥物,是模擬人體的激素,可用于嚴重的老年骨質疏松,但費用比較高。骨折手術后,要短期內促進骨量增加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該藥物。
需要提醒的是,治療骨質疏松同一機理的藥物不能一起使用,不同機理的藥物建議序貫治療。
骨質疏松發展到后期,最容易出現髖關節骨折。髖骨骨折也稱為粗隆間骨折,出現這種骨折后,可以做一個PFNA術(一種新型股骨近端內固定系統)固定骨骼,手術時間大概在半個小時左右,做完后患者一般第二天就可以下地了。另外常見的是腰椎骨折,治療時可做微創PVP術(椎體成形手術)。該微創手術是在椎體里打一個硬化劑,統稱為骨水泥。因其性狀與水泥相似,混合了液體以后變成糊狀的東西,能短期內代替骨頭的支撐。這兩個手術極大改善了嚴重骨質疏松后骨折的生存率。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骨折術后還要繼續預防骨質疏松,防止下一次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