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男 溫育 孟凡良 戴成梁 王樹巖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學生體質健康是其自我發展的根本基礎。而人的發展是個體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學校作為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在當前一些不良因素對學生體質健康產生威脅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學校對學生鍛煉興趣、鍛煉習慣的培養作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體育環境作為開展學校體育活動的所有條件總和,是學校體育順利開展的保障,也是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的重要資源。因此,對學校體育環境與學生體質健康的關系進行研究,了解當前學校體育環境的優點和不足,探討學校體育環境與學生體質健康之間的關系,為今后學校體育環境建設和優化、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提供借鑒。
本文以學校體育環境與學生體質健康的關系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并設計《學校體育環境調查問卷》,選取6所初中學校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162份,回收有效問卷134份,有效回收率82.72%。同時每所學校抽取10名學生(男女各5名)進行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進行測試。采用spss對問卷調查及體質測試所獲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學校體育環境是學生開展體育活動、學習體育技能、提高體育素養的基本條件,可以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硬環境”是指學校體育活動所需的物質條件,比如體育活動場所及教學設備等。“軟環境”是指除學校體育教學的物質條件以外的文化、思想觀念等要素,比如學校體育氛圍、體育教學理念、教師素養等。
對所抽取的6所初中學生的學校體育環境進行調查發現,其“硬環境”和“軟環境”各組成要素得分都在3.5分以上,說學校體育環境整體情況較好。且“硬環境”總體得分為3.76分,“軟環境”總體得分為3.52分,說明當前學校體育“硬環境”相對軟環境建設較好。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學校體育“軟環境”中,課堂氛圍、教育者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得分較低,說明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改進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1.學校體育環境與學生身體形態的關系
將學校體育環境各因素作為自變量,學生身體形態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檢驗,發現學校體育環境因素對學生身高的決定系數為0.028,即學校體育環境只能解釋身高變異的2.8%,說明學校體育環境對學生身高的影響較小。繼續以體重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其決定系數為0.102,即學校體育環境能解釋學生體重變異的10.2%,說明學校體育環境對學生的體重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學生參加體育課的興趣、積極程度、課外體育鍛煉時間都與學生的體重呈負相關關系,說明良好的學校體育環境能對學生保持健康的體重發揮積極的作用。
2.學校體育環境與學生身體機能的關系
進一步對學校體育環境與學生身體機能的關系進行統計分析。以學校體育環境各因素為自變量,學生肺活量為自變量,其中男生的決定系數為0.093,女生的決定系數為0.089,說明學校體育環境分別能解釋男生、女生肺活量變異的9.3%和8.9%,其中體育教師素養、學校體育賽事、學校體育宣傳等因素呈顯著的正相關,說明學校體育環境對學生肺活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學校體育環境與學生身體素質的關系
身體素質主要包括人的耐力素質、力量素質、柔韌性、靈敏性和速度等。選擇1000米跑(800米跑)作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測試指標。以學校體育環境各因素為自變量,學生耐力跑成績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統計分析發現,其男生1000米跑與學校體育環境的決定系數為0.154,女生為0.136,說明學校體育環境分別能解釋男生1000米跑成績變異的15.4%,女生的13.6%,即學校體育環境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積極的影響。
1.在所調查的學校中,學校體育環境整體情況較好,能夠滿足學生開展體育鍛煉的需求,但學校體育“軟環境”有待加強,課堂氛圍、教育者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需要進一步提高。
2.學校體育環境對學生身高的影響較小,但對學生體重、肺活量、耐力跑等體質健康狀況具有明顯的影響,能夠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1.進一步改善學校體育“軟環境”,加強對學校體育的重視,提高體育教師素養,改進體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多開展群體性體育活動,比如體育競賽、體育運動會等,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發揮教師體育鍛煉行為的表率作用,加強學校體育宣傳,營造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