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體育部
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公布及后續足協實體化改革,國家從制度及政策環境層面對職業足球乃至中國足球的改革發展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這對中國足球的振興提供了良好氛圍,但也潛藏著不可回避的挑戰。中國職業足球伴隨著職業化和商業化程度的加深,足球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呈現白熱化的趨勢,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尤以球員、教練員和俱樂部之間的勞動合同糾紛較為凸顯,一旦糾紛得不到恰當的處理或解決必然會影響到足球職業化的進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拉慢足球改革振興的步伐。鑒于此,本文通過對職業足球的勞動合同糾紛的研究現狀做一回顧性梳理,以期為勞動合同糾紛的化解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平臺,以“中國職業足球”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獲取659條數據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勞動合同”的精煉檢索,得出14條有效文獻資料,分別為2008年的2篇、2010年 的2篇、2011年2篇、2013年1篇、2014年1篇、2016年2篇、2017年2篇和2018年2篇,數據檢索日期為2018年3月20日。由此可看出,發文年度雖跨度達十年,但也并非是呈連續型發展,斷層現象嚴重;而且在發文量上也都是停留個位數上,在一定層面上反映出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不足。
結果顯示,主要的發文機構以山東大學(3篇)、中國政法大學(2篇)、華中科技大學(1篇)、西安體育學院(1篇)、東北財經大學(1篇)、上海體育學院(1篇)、蘇州大學(1篇)、華東政法大學(1篇)、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1篇)、鎮江高等專科學校(1篇)和吉首大學(1篇),這些研究機構的地理區位呈現散落狀分布,且發文層次多以學位論文為主,學者之間的合作研究不夠凸顯。
關鍵詞作為文章主題的概括和作者研究重點的提煉,是從文獻的題名、摘要中提煉出來的,對其進行共現分析,對于把握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1]因此,通過對所獲取數據資料的關鍵詞進行提煉分析得出,目前主要的研究關注焦點在職業足球勞動合同的法律關系屬性、職業球員的的權利保護、轉會制度和糾紛解決等相關問題。
在職業足球勞動合同糾紛發生時,首先探討的是勞動合同的法律關系屬性,目前對于這一屬性的劃分仍存有較大的爭議,如郝正文認為我國職業足球勞動關系的性質是呈現多元化和復雜性,與俱樂部的所有制權屬相掛鉤,也與職業足球的管理體制機制密不可分,應在堅持維護勞動者基本權利的立法基本精神下,勇于創新,尋求職業足球勞動合同糾紛調整解決的平衡點。[2]王克陽基于職業球員的工作合同符合勞動合同的相關法律關系視角,提出職業球員勞動合同關系是雇傭勞動合同關系,在糾紛發生時理應也有必要適用適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進行調整,以切實保護職業球員的合法權益。[1]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職業足球的行業特殊性,國際足聯以及中國職業足球章程的對司法介入的排斥性,應在約定合同之初備注糾紛在用盡行業糾紛解決機制之后,允許司法介入調整。
在球員的權利維護上,以大連實德俱樂部推出聯賽,足協對其處罰涉及到俱樂部球員是否成為“自由球員”的案例出發,借助于勞動合同法,認為在法律關系層面俱樂部與球員的雇傭關系已經不復存在,也就不存在約束關系,在球員的勞動權利屬性上應繼續有資格進行轉會或者不受制度的制約和牽制,為職業球員的勞動權而發聲。[3]
在合同糾紛的化解上,張笑世提出應在辨析球員工作合同法律關系屬性的基礎上,建立運動員工會,與俱樂部進行集體談判以及建立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來保障糾紛的有效化解。[4]吳煒則在分析實踐案例基礎上,提出國內球員合同糾紛適用中國足協規定,外援的糾紛約定交由FIFA管轄并提請CAS上訴,若涉及商業合同,由CAS管轄,但須適用中國法律,在工作和商業兼容時,適用CAS較為妥當。[5]
中國職業足球勞動合同糾紛的有效化解將有力地推進中國足球振興的進程,改革在路上,殷切期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