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瞿光唐
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會遇到各色的人和事,不管你何等超脫,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比較”起來。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人類文明在不斷比較中前進。“比較”本身無所謂對與錯,問題是如何比、比什么。
“比較”有縱向與橫向之分。一般來說,橫向比較是指在同類事物或同一歷史時期進行的比較,而縱向多指從歷史的角度比較。
就社會成員個體而言,我們不要橫向比較,橫向比較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它只能讓你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不能正確對待,于是便陷入沮喪的情緒之中。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比較是痛苦的根源。這個“比較”指的就是橫向比較。橫向比較,不管你是誰,和誰比、怎樣比,比出來的結果,其實都是痛苦的。
人不要比人,往往是感覺幸福圍繞在別人身邊,煩惱總糾纏在自己心中。你就是得意了,也不過如此。現代詩人卞之琳的《斷章》詩,可以為得意的比較作注腳:“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最多,你也就是別人眼里的一道風景;可是橫向比較后帶來的臊臭氣,會熏得你心酸目茫、無聊苦痛的。
倘若一天到晚沉湎于橫向比較,比退休后待遇,比子孫們是否有出息等等,并因此而形成思維定式,勞神傷身,苦莫大焉。這種無謂的比較,不僅浪費了自己的精力與感情,也使自己變得卑微與渺小。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我們應當縱向比較,與自己的過去比。
有一次,愛因斯坦在課堂上做手工,老師評價他做的小矮凳難看。愛因斯坦并不在乎,和別人比,他前面做的兩個小矮凳的確難看;愛因斯坦在乎的是,“我的第三個凳子比前面兩個好看多了”。愛因斯坦懂得如何比較,終于成為命運的寵兒、科學泰斗。
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的磨刀老人吳錦泉,也是善于縱向比較的典范。他擔任過生產隊長、民兵營長、種豬場場長,對家鄉建設做出過貢獻,但他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從村委會退下來后,選擇了磨刀生涯,把磨刀掙得的微薄收入全都用于幫助別人,“以能幫助他人為最大的快樂”,而他自己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的故事感動了南通,感動了中國。
每當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就應該安慰自己:我們比過去強多了。應該回想起以前不曾擁有的,今天已經擁有的,不管是財富、環境,還是親人們的幸福,并以此安慰自己、鼓勵自己。而且,每一次的縱向比較,都會讓你發現自己有了不少的成就和進步,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好幸運,然后就會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
縱向比較人生,你就會覺得,自己的今天總比過去幸福;你會發現,自己本來就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