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為生死相關,一或有誤,追悔莫及。故延醫治病,乃以性命相托也,何可不加意慎擇?如無的確可信之人,寧可不服藥以待命。
乃世人獨忽于此,唯以耳為目,不考其實學何如,治效何若,聞人稱說,即延請施治。甚而日重一日,唯咎已病之難痊,不咎醫者之貽誤,服藥無效,毫不轉念。孰知藥果中病,即不能速愈,必無不見效之理,不但服后奏功,當服時已有可征者。如熱病服涼藥,寒病服熱藥之類,聞其氣已馨香可愛,入于口即和順安適。如不中病之藥,則聞其氣必厭惡,入于腸必懊 。
《內經》云:臨病人問所便。此真訣也。今人則信任一人,即至死不悔,其故莫解。想必冥冥之中有定數也。又有與此相反者,偶聽人言,即求一試,藥未盡劑,又易一醫,或一日而易數人。各自立說,茫無主張。此時即有高明之人,豈能違眾力爭以遭謗忌?亦唯隨人唯諾而已。
要知病之傳變,各有定期;方之更換,各有次第;藥石亂投,終歸不治,二者事異而害同。唯能不務虛名,專求實效,審察精詳,見機明決,庶幾不以性命為兒戲矣。(《養生三要·病家須知》)
疾病與人的生死密切相關,一旦有所失誤,就會追悔不及。所以延請醫生治病,乃將性命托付給了人家,哪里可以不慎重地加以選擇呢?倘若沒有確實值得信任的人,寧可不服藥而等待適合的治療時機。
然而世上的人唯獨忽視這一點,只把耳朵當眼睛,不考察醫生的實際學識如何,治病的效果怎樣,聽到別人稱贊某某醫生,立即就去請來實施診治。甚至疾病越治越一天天地加重,只責怪自己的疾病太深而難以治愈,不責怪醫生延誤治療;服藥沒有效果,也不轉變自己的觀念。誰知藥物果然很對癥,即使不能迅速治愈,也必定沒有不見效的道理,不但服藥后能顯示功效,而且當服藥之時即有征兆出現。例如熱病服涼性藥,寒病服熱性藥之類,聞到藥的氣味已有馨香可愛之感,進入口中便感到和順安適。倘若藥不對癥,聞到藥的氣味必定產生厭惡之感,進入胃腸以后更是感到難受和很不舒適。
袁開昌在此抄錄了清代名醫徐靈胎的一篇論述,出自《慎疾芻言》一書,原題為 《延醫》。徐靈胎(1693—1771),原名大椿,曾名大業,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 (今屬蘇州市)人。他學識淵博,醫理精深,醫術精湛,是清代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國醫大師。不論在學術上還是臨床治病方面,均有不少精辟獨到的見解。平生撰有醫學著作八本,現已編成《徐靈胎醫學全書》出版。
——選自《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⑤》
編后小語:《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⑤》中選錄了《養生三要》一書中衛生精義、病家須知、醫師箴言三個部分的內容,并對其進行了解讀和點評。本期向讀者摘選 《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⑤》中病家須知的內容,因篇幅有限,我們只刊登部分內容,若需閱讀書中全部內容,請購買 《看得懂用得上的養生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