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同評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童游中心小學,福建南平354200)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小學生將經歷過的生活經驗當作研究對象探索科學的奧秘,激發對科學的興趣,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將小學科學生活化。
新課標中強調學生所學的知識要和生活相結合,從生活中發現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體驗到科學的重要性以及隨處可見性,用一雙觀察的眼睛去發現科學的奧秘,讓學生能夠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這就是小學科學中強調的教學生活,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
小學科學綜合了很多門學科的知識,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知識領域中,這些知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但是不知道原理或者是沒有好奇心去探尋原因,小學科學正好給學生提供途徑去探尋奧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應用能力,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完成教學中所要掌握的知識。
小學生對于比較抽象的物品想象力不足,從實體到空間的轉換有難度,需要教師作為指引,所以科學這門學科能夠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將邏輯能力提升有助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不僅對科學這門學科有幫助,還影響別的學科的學習能力。
科學教師在課堂上將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就要建造科學情境營造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科學的魅力,更快的理解科學。將教材轉變為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感覺到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促進對科學的關注。例如,讓學生搜集生活中常見的樹葉種類,并說出是哪種植物的葉子,觀察每一片葉子的形狀和顏色,讓學生進行描述,通過比較讓學生更能深刻記憶。在這之后通過展示葉子在不同季節中的變化,讓學生討論為何會發生變化,最后講明氣溫和水分的影響作用。
當有些科學無法選取材料或者比較抽象時,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利用多媒體進行講授,利用動畫制作或者視頻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對于晦澀難懂的知識不會產生興趣甚至出現開小差的行為。網絡環境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將不好理解的科學知識放在學生喜歡的器具上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例如,講解身體構造時可以采用視頻形式講解,以回放方式進行慢講解,讓學生跟著做動作一起參與進來,培養課堂氣氛,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理解不能夠完全理解的知識。
在進行科學教授過程中,可借助相關儀器進行輔助實驗,更能讓學生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在進行講解聲音時,不一定使用音叉進行講授,因為音叉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所以可以選擇代替品進行,借助實驗器材如可樂瓶、尺子等都是可以的。引導學生用不同種類的器材發出不同的聲音,最常見的是在不同的杯子中倒入不等量的水進行敲擊,所發出來的聲音是不同的,讓學生進行思考。在講授熱脹冷縮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回家操作,將牛奶盒加熱時測量一下寬度,在冰箱放置冷卻之后寬度是多少,并進行思考。講授物體在水中的形態時,可以選取石子和橡皮,羽毛和泡沫,研究是漂浮還是下沉、輕重的關系影響到在水中的變化、物體的重量與大小是否有關。此時不能夠選取學生不熟悉的材料進行試驗。
教學過程中不能拘泥于專業器材,而是要將生活中的材料加以利用,養成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決方法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固定器材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也可以豐富學生的實踐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平常所不關注的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科學,用生活來理解科學。不能夠將學生拘泥于教室中,要展開懷抱去擁抱社會,感受自然科學。將課堂內外有機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滿足,如測量液體的容積時可以使用盛飯的湯勺進行測量,沒有量筒時可以收集塑料瓶進行測量,可以算出每天自己所喝的水量。
科學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時候學生才會有更多興趣,有積極性。在生活中探索科學要尊重學生所擁有的生活經歷以及掌握的知識能力,讓學生對科學知識不會產生抵觸,愿意接受教授的知識。用生動靈活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觀察反思活動中的每一個知識,擁有情感體驗的過程,感受自然科學的力量。
課堂上的講授并不能滿足學生的探索精神,知識講授也會出現阻礙,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還能夠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增強動手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長久進行下去,學生會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不理解現象提出疑問并且會自我進行探索解決,將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增加信心。同時要保證生活教學能夠長久進行,不能只是短時間內探討問題,這樣會影響學生的主動性。組織活動是將知識歸于生活,教師必須要不斷帶領學生去尋找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知識,讓學生一起完成探尋過程,能夠使學生在探尋過程中引發思考。
學習水污染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去污染水源地進行探索,讓學生親身經歷水污染造成的后果,聞到污染后河水的味道以及死去的魚類的狀態,結合實際,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會降低水污染問題。對于混合知識點,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將果蔬進行混合打成果汁,想象成我們的空氣,空氣是一個巨大的混合物,然后理解混合物,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知識點。
生活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并不是短時間內就是能想的,所以教師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讓學生適應教學過程,對于生活中的困難要讓學生做好積極準備,用探索科學的精神去迎接困難。教師將教材內容引進生活知識,將兩者恰當的結合就會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