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文 李 筱
(中國人民銀行張掖市中心支行,甘肅 張掖 734000)
近年來金融貸款案件異常增長,且大量金融貸款案件得不到執行,不僅擾亂金融秩序,也有損我國法制權威和尊嚴,且直接關系到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實現,關系到區域整體信用環境和金融穩定。
2015年至2017年,臨澤縣各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向人民法院訴訟金融貸款案件487件,申請標的總額5409.49萬元,案件執結219件,案件執結率44.97%;執行標的2059.58萬元,標的受償率38.07%。其中,2017年訴訟金融貸款執行案件240件,比上年增長1.48倍,申請標的2947.18萬元,比上年增長1.77倍,到位標的832.67萬元。從案件的機構分布情況看,農商銀行共有271件,占55.65%,農業銀行169件,占34.70%,郵政儲蓄銀行44件,占9.03%,工商銀行1件,占0.21%,甘肅銀行1件,占0.21%,建設銀行1件,占0.21%。
臨澤農村商業銀行、農行臨澤縣支行是縣域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力量,在服務“三農”中,充分發揮自身點多面廣的優勢,對廣大農戶、涉農項目和涉農中小微企業進行了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占全縣貸款市場份額較大。但由于面對的客戶大多是自有財產較少、抵御風險能力低的農戶和種養業等弱勢產業,遇有自然災害或意外事件的發生,潛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便轉化為信貸風險,涉農貸款違約率高、訴訟案件多。
從調查的2015-2017年的487件貸款訴訟案件來看,被訴訟的借款人和擔保人無一例外的全部為自然人。這些人因法律意識淡薄,拒不承擔還貸或保證責任而被起訴成為被告。
因為絕大多數銀行貸款案件,借貸事實清楚,合同義務和法律關系明確,證據齊全,法院一般用簡易程序即可審結。但在執行中,雖然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仍有一些被執行人在法院審理和執行時下落不明、故意躲避不到庭或通過各種方式逃避債務,造成“審案不到、執行不了”的情況和“被執行人難找、執行財產難尋”的困局。
很多金融案件的借款人沒有還款能力,進入執行程序后,只能用處分抵押物的方式來清償債務,而這個程序需經評估、拍賣、權屬轉移等手續,由此產生的評估費、拍賣傭金、權屬轉移稅費等費用較高,會給被執行人造成更大的壓力,而申請執行人最后實現的債權也可能遠低于其享有的債權。據調查顯示,以申請執行標的額為100萬元的案件來計算,需交納的執行費、公證費、評估費、拍賣費等費用近2萬元,再加上權屬轉移稅費,則會更高。
一是臨澤縣是純農業縣,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影響隨之而帶來信貸風險,在農村經濟體系尚未健全,市場風險較大的狀況下被放大。二是借款人經營經驗欠缺、能力不足,經營虧損,無力償貸。該縣信貸支持行業主要分布于種植業與養殖業,近年來種、養業不景氣,借款人風險識別能力不足,不善經營,特別是前幾年的肉羊養殖業,由于羊價不正常上漲,許多從未經營過小尾寒羊養殖的農戶紛紛貸款搞小尾寒羊養殖,隨后羊價大跌,借款人經營嚴重虧損,無力還貸。
由于部分借款人缺乏應有的法律知識,且風險防范意識不強,把取得的銀行貸款轉借他人使用,而用款人經營虧損,經營不善或信用差不能還款,借款人以自己沒有使用貸款為由不愿還款,致使貸款形成不良,銀行催收未果,無奈之下起訴清收。
一方面,由于借款人長期拖欠貸款的現象存在,而且大多數拖欠者都沒有受到利益的損失,天長日久就使得人們的信用觀念發生轉變、扭曲、顛倒。加之有關部門維護社會信用不力,不能對失信主體進行有效的懲戒,造成失信成本過抵,使借款人逃廢銀行債務成一種必然。另一方面,部分借款人法制意識淡薄,誠信觀念喪失,沾染賭博等陋習,除在金融機構有貸款外,同時還向影子銀行及民間高利貸進行融資,造成負債累累,在無法歸還借款時全家外出逃跑躲債,被執行人下落不明導致案件無法執行。
一是貸前調查不實,對借款人的經營和個人品行情況調查不細,貸款額度確定不合理,用途不真實的問題存在,甲貸乙用,多貸一用等情況時有發生,為貸款的安全收回留下隱患。二是貸后管理不到位,客戶經理未按規定頻次開展貸后檢查,對貸款農戶的生產經營情況、收入情況、還款來源等動態底子不清、情況不明,因未能及時發現風險信號而未采取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和化解措施,致使貸款形成不良。
一是部分法院重審判輕執行。認為審判才是法院的主業,對執行工作不夠重視,執行力度不夠。二是不重視執行部門隊伍建設。認為法院執行工作沒有技術含量,不需要很精的專業知識。在人員配備方面,業務精良的人員往往分配在審判庭,一定程度上造成執行部門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三是金融案件執行激勵措施不到位。由于法院重審判輕執行,在辦案激勵措施上往往向審判崗位傾斜,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執行人員的辦案積極性。
各級政府應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列入政府工作日程,落實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全面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同時,建立并明確信息征用、公開、失信行為的處罰等一系列制度規定,加大對失信人員的處罰,使其為失信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不斷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
一要健全自身管理制度,強化風險防范意識,既要認真執行“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的風險防控制度,又要努力提高信貸人員綜合素質,增強依法辦事理念,杜絕“關系貸”、“人情貸”。正本清源,從源頭上化解金融債權執行難的問題。二是金融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金融機構要積極配合法院的執行工作,建立專門聯絡員制度,專人負責管理金融案件執行維權工作。對新發現的有利于案件執行的有價值的線索,要及時向法院提供,這是金融案件能夠順利執行的前提。三是銀行機構應設置獨立的法律事務部門,科學配備綜合素質高、精通銀行法律事務的專業人員,負責金融案件糾紛訴訟等工作。四是銀行要加強與法院的溝通和聯系,及時申請強制執行。銀行債權的法律文書生效后,要靈活掌握申請執行的時機,提供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法院受理后,及時請求法院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采取查封、凍結等執行措施,從時間上贏得法院處置資產的主動權和銀行的優先受償權。
隨著市場經濟下行影響,當前涉訴案件呈直線上升趨勢,人民法院在新的嚴峻形勢下應積極探索符合實際、操作性強、富有成效的執行方法和措施,充實法院執行局人員,加強執行案件的時效性和全面性,從嚴控制終止案件,著力提高金融貸款案件的執結率,全力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
對執行法官依法拘留的案件失信當事人減少關押手續降低門檻,隨拘隨關,積極配合法院加大懲處力度,懲戒賴賬不還的重點戶、失信人,起到震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