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高鵬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知識基礎理論認為知識是企業競爭的關鍵性資源,是企業獲取競爭力的來源。作為不同來源的兩種知識積累方式,內部積累與外部積累對技術創新的積極作用均已得到學者們的認同。在開放式創新環境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環境,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消費者偏好不斷變化,競爭對手加速增多,環境呈現多變性、復雜性及不可預測性等特點。此時,知識基礎理論所持有的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于獨特的知識存量的靜態化分析觀點的局限性初步顯現,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與動蕩的外界環境密不可分,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需要結合外界環境不斷調整創新戰略以適應動蕩變化的環境,從而保持競爭優勢。故本研究以環境動蕩性為調節變量,研究企業知識積累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并基于此提出相關建議,同時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知識基礎理論強調,企業所積累的各種無形知識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獲得持久競爭優勢的先決條件。Nonaka&Takeushi(1996)指出,為了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滿足顧客需要,企業除了需要從內部積累新知識以外,還需要從外部獲取新的市場信息和技術知識。張鋼(1998)指出企業獲取知識的方式包括外部知識獲取和內部知識共享。江旭、高山行(2010)指出企業有效提高知識存量的兩個基本途徑為內部研發和外部學習。張軍、許慶瑞(2015)提出企業知識積累方式包括外源性新知識獲取、內部現有知識積累與擴散及內生性知識創造。鑒于此,本文根據組織知識積累發生的具體范圍,將其分為內部積累與外部積累兩種。
1.內部積累。內部積累是企業通過內部研發、知識共享、跨部門活動等過程實現知識的積累,是組織內部存量知識的重新整合。內部積累系統性較強,時間周期往往也較長。其中,內部研發是指企業利用其自有的人力、資金、知識,獨自開發新產品或新工藝。知識共享是指企業通過各種交流方式,在最佳時機、最佳地點、以最合適的形式將最合適的知識傳遞給企業中最合適的成員的過程。張軍、許慶瑞(2015)提出內部新知識創造和內部經驗積累是內部積累的兩種方式。楊菲等(2017)提出發明新知識和日常經營過程中總結經驗知識是兩種內部知識創造方式。
2.外部積累。當今企業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需重視外部知識的獲取。企業所有知識均從內部積累所得會提高其技術知識過時從而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故除了內部積累之外,識別、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識對于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外部積累是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從供應商、客戶、競爭者及研究機構等處獲得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有并購、合作研發、先進設備引進、技術許可或購買、研發外包、引進專家以及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外部積累不是單純的獲取外部知識,而是整合外部新知識并有效組織現有知識。
環境動蕩性指一個行業中頻繁且不可預測的技術和市場變化會加劇企業創新活動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動蕩的環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技術、市場等較高程度的周期性變化導致環境不確定且難以預測;動態、不穩定的環境導致企業產品需求與增長率的急劇中斷;臨時競爭優勢不斷在行業內被創造或消失,導致行業內企業競爭地位此消彼長,行業競爭格局不斷變化。學者們多從技術動蕩性和市場動蕩性兩個角度對環境動蕩性進行剖析。技術動蕩性是指技術變革的速度與技術發展的不確定程度,其特征為新技術不斷涌現、技術環境難以預測、技術創新周期不斷縮短。市場動蕩性是指企業所在市場競爭強度的變化、客戶組成及他們需求和偏好的變化,是企業市場發展的不穩定和不確定程度,其特征為市場競爭強度、顧客需求或偏好、價格成本結構及競爭對手構成的持續變化。
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基于知識存量的積累,王紅倩等(2016)認為企業應積極開展自主創新活動,注重知識的內部與外部積累,以保持其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其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所需的新知識,約2/3來源于企業內部,另外1/3需要從企業外部獲取,這可有效避免企業僅從單一路徑積累知識所導致的剛性問題,表明企業知識內部積累、外部積累對其創新績效的提高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內部積累是企業知識存量增長的主要源泉,研究表明內部研發、知識共享等內部積累有利于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李艷華(2013)指出,企業提高技術能力除了要依賴外部知識獲取之外,還應重視內部技術和管理知識的開發。李綱(2007)指出,企業內知識共享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創造新知識以推動企業的產品創新。簡兆權等(2010)研究發現,企業間知識共享的程度越高,企業的創新績效也越高。張軍等(2014)指出,企業內部的知識共享顯著促進其創新能力的提升。Beatriz&César(2016)研究發現,企業內部創造知識的能力,即內部知識積累能力顯著促進其突破性與漸進性創新績效。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企業知識內部積累有利于其創新績效的提高。
外部積累是企業新知識的重要來源,企業的成功依賴于整合不同的知識,并且將其應用于技術創新。外部積累對企業的創新績效有重大影響,聯盟、并購等外部積累方式可以獲取聯盟企業、被并購企業的先進知識,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促進其創新績效的提高。Beatriz&César(2016)研究發現,企業的吸收能力,即外部知識積累能力顯著促進其突破性與漸進性創新績效。Lauesen&alter(2006)從廣度和深度兩個角度刻畫企業的外部信息搜集戰略,發現企業外部信息的搜集與其創新績效緊密相關。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企業知識外部積累有利于其創新績效的提高。
不同的環境意味著企業內部資源的價值不同,故環境對于分析企業創新績效非常重要,企業知識積累應與環境相適應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環境動蕩性對于企業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環境動蕩性加速企業內部知識折舊的速率,給企業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另一方面,環境動蕩性催生新的市場機會,給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具體地,環境動蕩性對企業知識積累與創新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將受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企業的知識積累一般按一定的路徑進行,形成一定的范式,內部積累的情況下尤為明顯。當外部技術發生較大變化,即技術動蕩性較高時,內部積累的路徑依賴性得以凸顯,致使企業難以發展新的適應外部環境的知識,進而不利于創新績效的實現。外部頻繁、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增加企業現有知識貶值的風險,企業管理人員基于企業現有知識與信息難以有效對市場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預測。當外部市場環境較為平穩,即市場動蕩性較小時,企業的產品市場處于較為穩定的成熟狀態,顧客需求變化緩慢,產品和服務更新換代速度減慢,此時,企業將重心工作置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進質量等生產活動上。因此,內部積累較多發生于外界環境相對穩定的條件下。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環境動蕩性負向調節內部積累與創新績效的關系。
在高度動蕩的技術環境中,行業內技術的快速發展變化以及難以預測性導致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企業必須緊跟行業內技術的發展變化,提高自身敏銳性,持續從企業外部積累新的知識以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從而不斷創造出新產品以對外界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作出響應。與內部積累明顯不同,外部積累可以很好的與行業的技術變化相適應,打破內部積累固有的路徑依賴效應,從而有利于創新績效的提高。因此,外部技術環境越動蕩,企業為打破路徑依賴效應的束縛就越需要從外部獲取新知識更新現有知識系統,外部積累對創新績效的影響越顯著。在市場動蕩性較高的情況下,顧客往往沒有明確且穩定的偏好,他們更傾向于全新的產品及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從外部搜尋并獲取各種知識,多種知識的互補協調有利于企業高效率地開發出受消費者歡迎的新產品。因此,動蕩的市場環境下,外部新知識的獲取、利用對企業至關重要。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環境動蕩性正向調節外部積累與創新績效的關系。
本文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礎上,以環境動蕩性為調節變量,研究知識積累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微觀層面,有利于企業建立、鞏固其核心競爭力,從而贏得市場領先地位;宏觀層面,有利于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同時對企業實踐具有借鑒意義:第一,卓越的創新績效需要高度結合內部、外部不同來源的知識,故企業應重視同時從內部、外部積累技術創新所需的知識。第二,管理者應評估企業外部環境狀況以正確部署知識積累策略。外界環境較為穩定時,企業應著重于內部研發、知識共享等內部積累方式以提高創新績效;外界環境動蕩時,企業應重視通過并購、戰略聯盟、技術許可引進等外部積累方式促進創新績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