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從2004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設立伊始的8家,到2017年的851家,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在13年內發展迅速。目前,大部分中小板上市公司存在著指標歸類不當,財務信息失真,注重生產銷售,忽略了財務風險的問題,勢必會導致財務危機。從現金流方面對企業財務風險預判,能夠利于中小板企業壯大。本文就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通過對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不同角度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研究,致力于促進其發展和繁榮。
胡鞍鋼指出:經濟新常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正常狀態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比而言的,具體來說就是指的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也就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可持續性。
財務預警系統是指根據企業財務會計報告、運營方案等相關會計資料,利用對外報告的財務報表中的數據和對應的指標體系進行
分析,判斷企業是否處于財務危機的階段,并及時反饋相關情況,管理層收到反饋后,啟動項目小組對問題進行對策研究,做好預防工作。
適應經濟環境變化,提前預知財務危機,采取應對措施,是新經濟常態背景下中小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指標建立的現實意義。
目前,流動比率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關鍵指標。2016年,國內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流動比率在1-1.5之間的有226家,資金的流動性較差。流動比率小于1.5的約占的39.46%,可知,接近五分之二的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弱,難以償還債務,進而引發較大的財務風險,可能會對公司的資金鏈造成一定的壓力。
接下來就涉及到資產負債率,借貸份額在總資產中的比率,與企業償債能力呈負相關,比率愈低時,企業的償債能力愈強,比率到達或超過100%,企業資不抵債。我國企業大多數的資產負債率低于50%(603個),占總數的74.17%,還有較少部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于70%(41個),占總數的5.04%。可見,企業在籌資時,很少依靠借債獲得,只能通過有限的方式獲得有限的資產,債權人和債務人的權益未得到應有的保障,財產存在安全隱患,因而財務風險也會加大。
近五年來的公司發展中,無論是主板公司還是中小板上市公司,虧損公司數量逐年上升。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虧損面從2012年的6.42%上升到了2016年的10.21%,雖然每一年的增幅微弱,但都是公司虧損的現象一直存在。公司虧損,支出大于收入,必然是由于公司的資金鏈出現問題。無論是無法收回出售的貨款,還是無力償還企業債務,亦或公司內部腐敗,都會導致公司虧損,而虧損必然會給企業財務造成壓力,引發財務危機。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中小板上市公司在建立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時,要以現金流指標為核心思想,再結合輔助性傳統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合理的體系。此指標體系的核心思想就是注重現金流指標。
現金流問題是中小板塊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主要成因。如今,眾多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正在積極地進行業務的積累和擴展,整個公司都屬于發展中,未來的前景比較可觀,但是在這個過程也很容易出現很多的問題。企業的經營都是以能夠流動的資金為支撐的,這就需要大批量的資金不斷的注入到企業,但是由于這些公司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卻很難吸引到資金的注入,同時管理者也缺乏對現金流的重視,進而影響企業的獲利,就很有可能將中小板上市公司引入財務的危機。
在建立中小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時候,從獲現能力、償債能力、財務彈性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獲現能力指的是企業利用各種資源創造獲取現金的能力。用現金流評價企業的獲現能力,不僅可以評價企業通過不同途徑創造現金的能力,而且能有效阻止財務風險的發生。獲現能力的財務指主要包括凈利潤現金凈含量和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凈利潤現金凈含量越大越好,表明銷售回款能力較強,成本費用低,財務壓力較小。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越大,表明企業支付股利和資本支出的能力越強。
第二,償債能力所指的是企業對于自己的外債的償還能力。經營較好的企業能夠準時的償還自己的債務。研究各種償債能力的指標,可以了解到公司的營業期限。償債能力的財務指標主要包括現金流動負債比和現金流利息保障倍數。通常情況下,現金流動負債比大于1,表明企業流動負債的償還有真實穩定的來源。現金流利息保障倍數越大,企業的長期還債能力越強,一般要高于①。
第三,財務彈性是指企業對于資金閑置資金的利用程度。在當今社會,假設企業的財務彈性能力較弱的話,其對于剩余資產的配置能力就差,企業就不能夠多方獲利。長此以往,企業會陷入被動狀態,很難獲利,從而引發經濟危機。財務彈性能力主要包括全部現金流量比率和銷售現金比率。現金流量比率越大,說明企業發展狀況越良好。銷售現金比率越大,表明企業營業收入質量也就越高,應收賬款回收速度快,發生壞賬的機率小。
最后,公司若想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依靠自身的發展力。利用發展力指標能夠衡量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繼而分析其發展能力,及時知曉企業存在的問題,找出破壞企業平衡的問題,讓企業又好又健康的成長。發展能力的財務指標主要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資本積累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越高,表明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越小。資本積累率越大,表明企業資本積累情況越好。
同時,也必要引用一些典型的非財務指標,共同構成新常態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比如GDP增長率,研發支出比例和股權結構。
本文通過查閱以往學者們對經濟新常態下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財務預警體系相關研究,分析其建議。結合了新經濟形態下中小板上市企業發展現狀,對其財務預算存在的不足,提出新形勢下企業財務預警體系完善建議。此后,會更多關注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方面信息,做出更多有價值的建議。